(一)实验目的与主要原理
为了进行基因克隆,必须要对目的片段和载体进行酶切,从而使两者形成粘性末端或平端,这样方可进行后续的实验。酶切主要使用的酶是内切酶。不同的内切酶识别不同的碱基序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目的片段或载体切割成不同长度和末端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经过纯化,即可进行下一步的连接实验。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
1.酶切反应 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酶切(如质粒量增加,则酶量增加,且总体系比例相应增加),见表2-7。
表2-7 酶切程序
37℃,4h或过夜
2.DNA片段纯化 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根据实际需要切取DNA片段,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纯化:
(1)切取琼脂糖凝胶中的目的DNA条带,放入干净的离心管中称重,如凝胶重为100mg,可视为100μl,依此类推。
(2)加入3倍体积溶胶液(一般在试剂盒中提供),于55℃水浴融胶6~10min,间断(2~3min)混合,确保胶块完全融化。
(3)将融化的凝胶溶液降至室温(高温时吸附柱结合DNA能力弱),加入吸附柱中,静置1min,10000r离心1min,弃流出液。
(4)加入650μl洗液(一般在试剂盒中提供,注意要加乙醇),10000r离心1min,弃流出液。
(5)重复第4步。
(6)将吸附柱置于干净的离心管中,在柱的中央加入30~50μlTE或去离子水(pH>7.0)(如果DNA片段>5kb,建议将TE或去离子水在70℃水浴预热,以增加溶解度),室温静置1min。
(7)10000r离心1min,洗脱DNA。将洗脱出的DNA于-20℃保存。
(四)注意事项
1.紫外照射对DNA会造成损伤,影响克隆,连接等实验,因此,要尽量缩短紫外照射时间。
2.尽量将胶块切小,以促进凝胶的融化。
(五)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
1.为什么酶切产物电泳后发现片段长度与预计的长度不符?
答:首先要确定所使用的内切酶是否正确,然后要考虑是否发生了“星号”反应。“星号”反应是由于使用了过量的酶或反应条件不合适,导致的非特异性切割。解决方法:仔细研究质粒上的酶切位点,避免发生错判;在进行酶解反应时,控制好酶的使用量和反应条件,尤其注意“星号”活性比较强的内切酶。
2.为什么将纯化后的产物进行电泳,发现没有条带或者条带很弱?
答:这主要是由于回收效率低造成的,可以依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①确定凝胶完全溶解于溶胶液中;②洗液是否加入了乙醇;③溶解DNA的TE或去离子水温度太低。解决方法:要确保凝胶完全溶解于溶胶液中,必要时增加溶胶液的量和溶解时间,确定洗液中加入了乙醇,如果DNA片段>5kb,要用70℃的TE或在去离子水溶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