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类型】 基本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骨髓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2.掌握骨髓穿刺术操作过程。
【知识链接】
1.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者。
(3)寄生虫病,如疟原虫、黑热病等病原体检查。
2.禁忌证 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3.骨髓穿刺部位
(1)髂前上棘: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
(2)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
(3)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
(4)2岁以下小孩通常选择胫骨粗隆前下方穿刺。
4.判断骨髓取材良好的指标
(1)抽吸骨髓瞬间,患者有尖锐酸痛感。
(2)抽出的骨髓液内含有脂肪小粒。
(3)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红细胞等。
(4)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于血涂片中两类细胞之比。
【实施方案】
1.护理评估
(1)患者病史、生命体征、出凝血状况、血常规检查结果等。
(2)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检查的理解与配合程度。
2.护理计划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准备:情绪稳定,病情平稳。了解操作过程,能积极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穿刺部位采取合适体位。
(3)用物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治疗碗、镊子、止血弯钳、纱布、0.5%碘伏棉球、无菌洞巾、20ml注射器)。治疗盘、胶布、局麻药(遵医嘱)、载玻片10张、推片、持物钳、砂轮、5ml注射器、无菌手套2副、锐器盒、污物桶等。
(4)环境准备:室内温湿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遮挡屏风。
3.实施
(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检验单。
(2)根据穿刺部位采取合适体位,髂前上棘取仰卧位;髂后上棘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胸骨柄取仰卧位,枕头垫于背后。本节以髂前上棘为例,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举起至头后。
(3)确定穿刺点。
(4)夹取0.5%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穿刺部位皮肤3遍,范围15cm×15cm。
(5)检查并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
(6)铺洞巾,用5ml注射器抽取局麻药2ml,左手拇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7)检查骨髓穿刺针。
(8)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离针尖1~1.5cm处。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左右转动穿刺针,缓缓钻入骨质。当感到阻力减小,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直立不倒时停止进针。
(9)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骨髓液0.2ml。如需要做骨髓液细菌检查,应多抽取1~2ml骨髓液。
(10)迅速将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护士快速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推片与载玻片呈30°~45°,稍用力推开,制备的标本片应头、体、尾分明并有一定长度,使细沙样浅肉色的骨髓小粒均匀分布,同时制备血涂片2~3张。如做骨髓液细菌检查时,将多抽取的骨髓液放入无菌试管中。
(11)抽吸完毕,重新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将无菌纱布敷于针孔上,按压1~2min后,局部消毒,换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1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和用物。
(13)告知患者术后48~72h不要弄湿穿刺部位,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感染。
(14)洗手,记录,标本送检。
4.护理评价
(1)操作过程中患者能积极配合。
(2)标本符合要求,及时送检。
(3)骨髓穿刺术过程与医师配合良好。
(4)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表6-7 骨髓穿刺术护理配合考核评分标准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