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人间鼠疫在我国便已被控制,霍乱亦已得到基本控制;1966年,我国即宣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消灭了天花,比全世界宣布消灭天花提前了10年;解放前曾经长期在我国流行的一些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等,患病率大幅度下降,平原地区的流行基本上被控制,其他几种寄生虫病也得到基本控制;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流行性出血热,由于采取以灭鼠为主的防制措施,发病率也大大降低。解放后我国大力开展了疫苗的研制和生产,并积极在全国普及推广计划免疫工作,使儿童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通过预防接种,7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儿童常见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结核病及乙型肝炎等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有些如脊髓灰质炎等甚至基本被消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5‰左右。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环境污染防治以及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在地方病防治方面,尽管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病两种地方病在我国某些地区患病率仍较高,但对这两种地方病的防治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面更是取得较大的成绩。克山病是一种在我国广大地区流行、病死率很高的地方病,近几十年来,经过我国预防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克山病的预防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大多数病区达到基本控制的指标。在职业病防治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改善劳动条件、医疗服务和职业病防治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监督体系,颁布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规,某些对劳动者健康危害较为严重的职业病和职业多发病被有效地预防或控制。在环境卫生工作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建立了环境污染物监测系统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先后开展了全国工业污染源的调查评价与研究;按照联合国全球环境监测系统规划,我国承担了长江、黄河、珠江、太湖以及渤海、黄海的数值动态研究任务;进行了生活饮用水水质与水传播疾病的调查;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在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工作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就。建国后几十年来,我国营养学界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常用食物成分表》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我国进行了四次全国性居民营养调查,基本搞清了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虽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大大下降,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后移,但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仍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传染病的实际年发病率仍在268.31/10万左右。除计划免疫范围内的传染病被较好控制以外,其他一些传染病均未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不稳定,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并没有彻底根除。例如2005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为96.31/10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91.42/10万,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发病率为34.92/10万。目前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也很严重,2005年发病率高达0.43/10万;另外我们还面临着诸如SARS(非典型性传染性肺炎)、禽流感、疯牛病等新发传染病的潜在威胁,因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仍是我们21世纪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制仍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不容忽视和掉以轻心。其次,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危害正在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发病率或患病率在我国城乡人群中逐渐增高。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顺位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顺位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死因模式开始转变,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模式,尤其在城市表现更加明显。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等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生命和健康的威胁呈上升趋势。另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较多、分布较广、危害也较大的国家之一,职业病的危害也十分严峻,不良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等,这些都是我国预防医学界在21世纪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