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指在生产环境中存在有高气温或强热辐射或二者同时存在的异常气象条件的工作。常见的高温作业有炼铁、轧钢、铸造、锻造、砖瓦、玻璃、造纸和夏季露天作业等。
(二)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失调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因素。而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肥胖等是中暑的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机制,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
(1)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指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以上,大汗以后出现“汗闭”,皮肤干热发红,可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抢救不及时者,可死于循环衰竭。
(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水盐平衡失调所致。表现为四肢、腹部肌肉痉挛,伴收缩疼痛,尤其腓肠肌最明显。痉挛发作多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体温正常,神志清醒。
(3)热衰竭: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但未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的结果。起病迅速,体温可稍高,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微、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3.中暑的诊断 根据职业史及临床表现,按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 41—2002),将中暑诊断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尚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①体温超过38℃,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②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症中暑:出现上述热射病、热痉挛或热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者。
4.处理和治疗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并对症处理;对热痉挛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同内科)。
5.预防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如隔热、通风降温等。
(2)卫生保健措施:供给充足的饮料,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膳食为主。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白色帆布工作服、草帽等)和医疗预防措施(定期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体检)。
(3)组织措施:严格执行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合理安排作息,进行高温作业前热适应锻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