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多见于35-40岁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成年人与儿童的比例为8∶1。肿瘤生长缓慢,在诊断前病史可能有3~5年。病人常以局灶性癫为首发症状,其他症状因肿瘤部位而异。
肿瘤绝大部分位于大脑皮质的浅层,以左颞叶白质多见,位于白质及邻近的脑皮质,使脑皮质及脑白质分界不清,亦可累及软脑膜,甚至硬脑膜,局部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可呈大囊样液化、坏死,而且常见。肿瘤组织内常混有大量胶质细胞,绝大多数(95.91%)肿瘤位于幕上,额叶多见,70%可见钙化。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X线 平片常可发现病理性钙化,钙化呈条索状、斑块状及沙粒样改变(图2-13)。
图2-13 少突胶质细胞瘤
X线平片可见左额部多发斑点状高密度钙化
2.CT
(1)肿瘤一般呈钙化的混杂密度,钙化发生率可高达70%~90%。瘤实质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钙化为高密度,钙化形态为条索状、斑块状或砂粒状,囊变坏死区呈低密度,但较少见。
(2)较大的肿瘤占位征象明显,瘤体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
(3)增强扫描可见中等强化,多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图2-14)。
图2-14 左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
CT平扫可见左额叶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内可见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3.MRI
(1)少突胶质瘤在T 1 WI为低信号,T 2 WI为高信号。钙化在T 1 WI与T 2 WI上均为低信号。
(2)良性肿瘤边界清楚,锐利,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占位征象轻。
(3)恶性肿瘤钙化不明显,水肿与肿瘤分界不清楚,占位征象明显(图2-15)。
4.鉴别诊断
(1)良性胶质瘤:①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多见,可以位于中心或瘤体边缘,任何部位均可见;良性胶质瘤虽也可出现钙化,但钙化不如少突胶质细胞瘤明显。②少突胶质细胞瘤常向脑皮层扩展,可累及脑膜,侵蚀颅骨,而良性胶质瘤位置一般较深,较少侵犯皮层表面。③由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瘤细胞较密集,未钙化部分在CT上多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而良性胶质瘤瘤细胞较稀疏,多呈现低密度。
(2)海绵状血管瘤:MRI病灶显示为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周围有完整的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使病变呈“爆米花”状。病灶内含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是信号不均匀的原因。
(3)畸胎瘤:由三个胚叶组织形成的真性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病灶呈混杂信号,T 1 WI脂肪明显高信号,囊变及骨质、钙化呈低信号。T 2 WI脂肪、囊变及实质成分均呈高信号,骨质、钙化呈低信号。
图2-15 右顶叶少突胶质细胞瘤
MRI平扫肿瘤T1 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 WI呈高信号,周边可见斑块状长T1、短T 2信号,边界清,无明显水肿,中线结构轻度左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
【病理学表现】
1.大体观察 肿瘤常为灰红色边界清楚的球形肿块,质软。钙化颇为常见,特别是在肿瘤的周边和大脑皮质附近。可见囊性变和肿瘤内出血。如果肿瘤广泛黏液变性则呈胶胨样。
2.组织病理学 瘤细胞密度中等,大小均匀一致,形态单一,弥漫排列。细胞核圆,胞核居中,着色深,在石蜡切片,胞质空,环绕胞核形成空晕。由于细胞膜清楚,胞质透亮,核位于中央,形成典型的蜂窝状结构。核分裂象缺乏或少。其他的特点包括微钙化、黏液变、囊性变和致密的分支状毛细血管网,有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增生。约有20%病例可出现瘤细胞钙化,其范围大小不一,其中7%为镜下钙化,有时钙化灶较大,可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明显的核异型和少见的分裂象仍可诊断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2-16)。
3.鉴别诊断
(1)纤维型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细胞多呈梭形或三角形,而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瘤细胞核圆,大小均匀一致,形态单一,胞核居中着色深,有核周空晕。
(2)转移癌:转移癌与脑组织分界较清,并有条索状胶原纤维性间质,癌细胞的多形性较大,但无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诊断。
图2-16 少突胶质细胞瘤
瘤细胞密度中等,大小均匀一致,形态单一,弥漫排列。细胞核圆,胞核居中,着色深,胞质空,环绕胞核形成空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