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上皮性囊性肿瘤易发生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盆腹部肿块,较大肿块可产生压迫症状。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X线平片 仅可发现较大的盆腹部软组织肿块影。胃肠道造影示盆腔肠管受压。
2.CT
(1)盆腔内较大肿块,巨大者可占据大部分盆腹部。
(2)肿块呈水样密度,其中黏液性者密度较高。
(3)可为多房或单房状。
(4)增强扫描壁和内隔发生强化(图7-20)。
图7-20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CT平扫腹盆腔内见巨大囊性肿块,内见纤细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A和B)
3.MRI
(1)表现为边界较清的肿块,大小不等,常为多房状,呈长T 1长T 2信号。
(2)增强扫描壁和内隔发生强化。
4.超声表现 患侧卵巢内可见囊性包块,边界清,囊壁纤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内可见分隔将其分为多房,房隔纤细,CDFI于分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7-21)。
5.鉴别诊断
卵巢囊肿: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壁薄,无内隔。极少数有内隔者与囊性肿瘤难以鉴别。
图7-21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超声显示:囊性包块,边界清,囊壁纤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内可见分隔将其分为多房,房隔纤细,CDFI于分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病理学表现】
1.良性浆液性瘤
(1)大体检查:直径在1~10cm,偶尔可>30cm。典型者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物。囊腔的外表面光滑,内表面含小乳头,囊内容物为稀薄的水样,偶尔呈不透明或血样。
(2)组织病理学:囊腔内衬以类似输卵管上皮或卵巢表面上皮的瘤细胞,有时为纤毛细胞,有时为无纤毛的分泌细胞。当囊腔内衬扁平细胞时,有赖于扫描电镜观察到内衬细胞表面的纤毛,才能做出明确诊断(图7-22)。
2.良性黏液性瘤
(1)大体检查:通常体积较大,为单侧性、多房或单房的囊性包块,囊腔内含稀薄的水样液或黏稠的黏液性物质。
(2)组织病理学:良性黏液性瘤包括囊性腺瘤、囊性腺纤维瘤及腺纤维瘤。囊腔和腺体内衬类似于颈管或胃肠上皮的瘤细胞,后者几乎全部含有杯状细胞,并常有神经内分泌细胞,而Paneth细胞较少。瘤细胞多呈单层排列,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核非典型性不明显。黏液性囊腺瘤也可出现黏液外渗,伴有或不伴有间质反应(图7-23)。
图7-22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囊腔内衬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可见纤毛
图7-23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囊腔内衬富含黏液的单层高柱状上皮
①伴囊壁结节的黏液性囊性肿瘤:偶尔黏液性囊性肿瘤的囊内壁可见一个或多个实性结节。大体上结节为黄色、粉红色或红色,伴出血、坏死,直径可达12cm左右。结节可为恶性(间变性癌、肉瘤或癌肉瘤)或良性(肉瘤样)。
②伴腹膜假黏液瘤的黏液性囊性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伴腹膜假黏液瘤的卵巢黏液性肿瘤几乎全部为转移瘤,而非卵巢原发瘤。因此只有在排除了阑尾和胃肠道其他原发瘤后才能诊断为Ⅱ期或Ⅲ期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或黏液性腺癌。腹膜假黏液瘤是一个临床术语,用来描述盆腔或腹腔由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的大量黏液样或胶胨样的物质。黏液样的物质可能无细胞或含黏液性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常漂浮在黏液湖中,上皮细胞可分化良好,呈高柱状,细胞质含丰富的黏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