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肺容量与肺通气功能检查

肺容量与肺通气功能检查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肺活量减小见于胸廓、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组织损害等。肺总量增加见于肺气肿、老年肺,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占位性病变、肺组织受压、充血性心脏病等。肺通气功能又称动态肺容积,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凡能影响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通气功能。

一、肺容量的测定

肺容量(lung volume)是指静息状态下,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容积变化,不受时间限制,为基本肺功能检查项目,分为4项基础肺容积和4项基础肺容量。

(一)肺容量及其组成(图1-1)

1.潮气量(tidal volume,VT) 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人为500ml。

2.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 在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男性约2160ml,女性约1500ml。

3.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在平静呼气后所能继续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男性约910ml,女性约560ml。

4.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 补呼气后,肺内不能呼出的残留气量。正常男性约(1380±631)ml,女性约(1301±486)ml。

以上4项为基础肺容积,彼此互不重叠。

5.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 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由VT+IRV组成。正常男性约2600ml,女性约1900ml。

6.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由IC+ERV组成。正常男性约3470ml,女性约2440ml。

7.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 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有的气量,由ERV+RV组成。正常男性约(2270±809)ml,女性约(1858±552)ml。

8.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 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有的总气量,由VC+RV组成。正常男性约(5090±866)ml,女性约(3996±832)ml。

以上4项为基础肺容量,由2个或2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

(二)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 潮气容积、深吸气量、补呼气容积、补吸气容积和肺活量可直接通过肺量计测定。受检者取坐位,加鼻夹,口含住与肺量计相连的咬口进行测定。肺活量测定方法可分为一次法和分次法两种: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为一次呼气肺活量(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深呼气后做最大吸气为一次吸气肺活量(inspiratory vital capacity)。将分别测定的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相加即为分次肺活量。肺活量共测3次,3次测得的差值应<5%。所得的气量均须以体温、大气压和饱和水蒸气状态校正。

功能残气量及残气容积:不能直接用肺量计来测定,可通过气体分析方法间接测算,测定气体不能与肺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密闭式氦稀释法和密闭式氮稀释法。

①密闭式氦(He)稀释法

图1-1 肺容量及其组成示意

原理:用一定容积的已知氦浓度的氦-空气混合气体与肺内的残气相平衡。按氦浓度的稀释度来计算残气量。

测定方法:受检者取坐位,在平静呼气末,与一定容积的已知氦-空气混合气体进行重复呼吸至肺内与肺量计中的氦浓度完全平衡止,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功能残气量与残气容积。

FRC=(He初始读数-终末读数)×(筒容+仪器死腔)/He终末读数

RV=FRC-ERV

两次测定间隔20min,正常人的测定差异可在±5%范围内。

②密闭式氮稀释法

原理:肺量计内充入5000ml纯氧。受检者在平静呼气末与肺量计相连,重复呼吸使肺量计内的氮浓度与肺内的氮达到平衡。由肺量计中的氮浓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功能残气量。

a 肺量计中充入的氧量(ml)

b 重复呼吸机体的耗氧量

c 重复呼吸体内排氮量约为8ml

d 肺量计死腔容积

e 肺量计内氧的含氮量

y 重复呼吸后肺量计中氮浓度

2.总量测定 可由肺活量+残气容积或由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求得,也可由肺活量通过以下公式推算。

15—34岁:VC/0.8×100

35—49岁:VC/0.75×100

>50岁:VC/0.65×100

(三)临床意义

深吸气量为肺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肺活量的2/3,可以反映肺及胸廓的顺应性和参与吸气的肌肉力量。

补呼气容积约占肺活量的1/3,反映气道的通畅度和呼气肌力量。

肺活量实测值最高值与预计值相比,差值<20%者属于基本正常,VC正常值判定80%≤实测/预计%<120%。正常人吸气肺活量、呼气肺活量和分次肺活量均相等。阻塞性肺疾病时,气道易于塌陷或闭合,补呼气量受影响,吸气肺活量大于呼气肺活量,分次肺活量大于一次肺活量。肺活量减小见于胸廓、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组织损害等。

功能残气量与残气容积改变,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容积增加见于胸廓和肺弹力减退或气道阻力增加,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常以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作为考核指标(表1-1)。功能残气量减少,见于肺间质纤维化、肺切除术后等。

表1-1 阻塞性通气障碍导致的肺气肿考核标准

肺总量在健康人实测值与预计值相比的差异为±15%~±20%。肺总量增加见于肺气肿、老年肺,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占位性病变、肺组织受压、充血性心脏病等。

VC及TLC降低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见于呼吸运动受限者。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肺通气功能又称动态肺容积,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凡能影响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通气功能。通气功能测定是肺功能测验的最基本内容。

(一)测定内容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VE) 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进出肺的气量,等于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男性约(6663±200)ml,女性约(4217±160)ml。>10L为通气过度,<3L为通气不足。由于通气功能有极大的储备,除非有严重通气障碍,一般静息通气量不会出现异常。

2.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 指在吸气时进入肺泡的有效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容积-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3.无效腔量 呼吸道中不进行气体交换的传送气道(口腔、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称解剖无效腔,与年龄、性别、体表面积等有关。留存于解剖无效腔内,不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无效腔气,即死腔量,正常约150ml。正常情况下,无效腔量/潮气量的比值为0.3~0.4,比值越大,即无效腔量大,有效通气量越小。

4.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 指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大幅度最快速度进行呼吸的最大气量。正常男性约(107±2.71)L,女性约(82.5±2.17)L。

5.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指深吸气后以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所达到的最大呼气肺活量。正常人FVC=VC,有气道阻塞时FVC<VC。

6.呼气高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R) 在TLC位,猛力快速之最高呼气流速,受性别、年龄及身高的影响。

(二)测定方法

1.肺泡通气量不能用肺量计直接测定。一般先测定生理死腔量(VD),然后由VA=(VT-VD)×RR(呼吸频率)求出。

2.最大通气量 受检者取坐位,加鼻夹,与肺量计相连做每秒1次的最大呼吸,连续12次,累计12次的呼气量乘以5为每分钟最大通气量。通常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进行判定,<80%为异常。

3.用力肺活量 受检者取坐位,加鼻夹,口含与肺量计相连的咬口,深吸气后尽可能快而用力地做一深呼气,记录其用力呼气肺活量曲线,共测3次,最佳差异<100ml,取FVC及FEV1均为最大值者为最佳曲线,并计算出第1、2、3秒所呼出之气量占FVC的百分率,正常值分别为83%、96%、99%。一般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FEV1/FVC%或FEV1%)作为判定指标,其正常值前者男性约(3179±117)ml,女性约(2314±48)ml;后者均应>80%。FEV1%<70%说明气道阻塞,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逆性气道阻塞如支气管哮喘,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后能使FEV1%得到改善。

4.呼气高峰流量 受检者取立位,加鼻夹,吸足气后,猛力快速用最高呼气流量向仪器内吹气,记录表上读数。测定3次,每次间隔至少1min,3次读数相差在5%以内,取最大值。

(三)临床意义

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有助于了解肺部疾病对呼吸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肺栓塞使生理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下降。肺泡通气量不足,将导致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肺泡通气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最大通气量是一项简单的负荷试验,用以衡量肺组织的弹性、气道阻力、胸廓的弹性和呼吸肌的力量。通常作为外科手术的指标,尤其是胸科手术的重要风险指标,实测值占预计值>80%属于正常,<50%(同时FEV1<1.5L)胸科手术应慎重考虑或列为禁忌,非胸科手术应酌情考虑。最大通气量是一项较剧烈的呼吸运动,体弱、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及咯血患者均不宜做此检查,可通过FEV1推算求得,有两种方法:(通常由此算出结果比实测值大)①最大通气量=33×FEV1+9.0L;②最大通气量=FEV1×35L。

但作为通气功能储备能力的考核指标,多以通气储量的百分比表示,常用于胸外科手术前肺功能状况的评价和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等。

提示在基础条件下,正常值应>95%,<86%提示通气功能储备不佳,<70%为胸科手术禁忌。

对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的鉴别有一定价值,<1.0为阻塞性,>1.0为限制性。

用力肺活量可以反应较大气道呼气期的阻力。是COPD辅助诊断与疗效考核的良好指标,操作简便、快速,易得到患者的合作,重复性强,正常人FEV1%>80%,<70%提示有气道阻塞。

利用支气管舒张药(常用β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可以测定气道阻塞的可逆性,通常采用FEV1计算改善率。

COPD患者可有改善。改善率在15%以上才判为阳性,15%~24%为轻度可逆,25%~40%为中度可逆,>40%为高度可逆。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率均在25%以上。

呼气高峰流量是一项简便的肺功能测验方法,广泛应用于呼吸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病情、疗效的判断更为实用,常用于哮喘病人24h病情的动态观察以指导用药。呼气高峰流量受性别、年龄、身高的影响,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身高呈正相关。其正常变异较大,可用实测/预计值%表示,>78%属正常。哮喘患者用微型最高呼气流量仪测定,PEFR最小值出现在凌晨0~5时。

>20%为异常,支气管哮喘无论是缓解期或是发作期其波动率均>20%。

(四)临床应用

通气功能障碍有3种基本类型,即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

根据VC、MVV、FEV1%、RV及RV/TLC来判断通气障碍类型及程度(表1-2)。

1.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指肺扩张受限制引起的通气障碍,常见于肺间质疾病、肺占位性病变、胸膜疾病、胸壁脊柱疾病等。通常肺功能指标VC(FVC)、TLC、RV等均下降。常见病因如下。

(1)肺变小:手术切除后,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肿瘤、硅沉着病等。

(2)胸廓活动受限: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胸廓畸形。

(3)胸腔受压:腹水、妊娠、肥胖等。

(4)呼吸肌无力:膈肌疲劳、肌无力、肌萎缩、营养不良等。

(5)单侧主支气管完全性阻塞。

2.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指气道阻塞或狭窄而引起的气体流量下降所致通气功能障碍,常见于咽喉部肿瘤、水肿、气管和气管周围疾病以及肺气肿等。通常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MMEF、MVV均下降,TLC和RV可增高。常见病因如下。

(1)气管支气管疾病、气管肿瘤、狭窄等: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肺气肿、肺大疱。

(3)其他原因不明的如纤毛运动障碍。

3.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兼有阻塞和限制性因素的存在。肺功能指标VC下降,FEV1/FVC、流量、MVV均下降;TLC和RV无增高。常见原因如下。

(1)慢性肉芽肿疾病:结节病、肺结核。

(2)肺囊性纤维变和支气管扩张。

(3)硅沉着病、煤尘肺。

(4)充血性心力衰竭。

表1-2 通气功能障碍类型的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