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胸和胸腔积液穿刺的区别

气胸和胸腔积液穿刺的区别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胸腔穿刺术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抽取胸腔内液体或气体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向胸腔内注入治疗性药物。1.常规体检、行胸部X线、胸部CT或胸部超声检查,了解胸腔内积液或积气的量及位置,根据检查结果在体表标记穿刺记号。气胸穿刺抽气部位一般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胸腔穿刺抽液前常规进行B超定位,可避免此并发症。

胸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抽取胸腔内液体或气体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向胸腔内注入治疗性药物。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抽取胸腔积液送检,以明确胸腔积液性质,协助诊断。

(2)各种原因胸腔积液患者抽取液体以缓解压迫症状。

(3)闭合性气胸抽气或张力性气胸需要紧急排出胸腔内气体以缓解呼吸困难。

(4)已经明确诊断的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注射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胸腔粘连药)等。

2.禁忌证 患者具有以下情况时需结合临床实际慎重考虑。

(1)有严重出、凝血功能障碍且尚未纠正者。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严重心律失常者。

(3)穿刺局部感染的患者。

(4)严重基础疾病、心肺功能极差的濒危患者。

(5)其他各种原因不能配合的患者。

二、术前准备

1.常规体检、行胸部X线、胸部CT或胸部超声检查,了解胸腔内积液或积气的量及位置,根据检查结果在体表标记穿刺记号。

2.行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

3.准备器械与药物:穿刺器械准备包括体表皮肤消毒剂、局部麻醉药物(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使用普鲁卡因需预先做过敏皮试)、无菌胸腔穿刺包、无菌手套、送检样品容器。有条件时准备小型B超用于操作前胸腔积液定位以引导穿刺,特别是当患者胸腔积液量较少时,可显著提高穿刺准确性及减少并发症。同时需准备抢救用药品

4.向患者详细说明穿刺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操作方法

1.体位 抽液时患者常取反坐位,两手交叉置于椅背。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气胸抽气时患者常取仰卧位或半卧位。

2.穿刺部位 根据查体叩诊浊实音,呼吸音消失或降低最明显的部位,并结合胸部X线、胸部CT或胸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穿刺点,一般抽液常选肩胛下角线或腋后线第7~9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气胸穿刺抽气部位一般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

3.操作步骤

(1)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2)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沿下一肋骨上缘进针,逐层麻醉至胸膜。

(3)检查穿刺针及连接乳胶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缓慢穿刺至有落空感。

(5)连接注射器,抽吸胸腔积液、积气或向胸腔内注射治疗药物。

(6)操作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消毒,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7)抽取标本分别送检,嘱患者静卧休息。

四、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以减轻其紧张情绪。

2.患者宜取相对舒适的坐姿并轻度前倾,手臂放在椅背等支持物上,有利于提高对穿刺的耐受性,并使肋间隙张大。

3.肺功能差、高危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并以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

4.无包裹的胸腔积液,穿刺点一般可低于液面1个肋间隙,包裹性胸腔积液则在包裹积液最多处穿刺;穿刺点应靠近下一肋骨上缘,以避免损伤肋下神经及肋间血管丛。

5.穿刺时应缓慢进针,特别是对于落空感不明显的患者,可一边进针一边负压回抽,抽吸到胸腔积液时表示已进入胸膜腔。

五、并发症及处理

按常规操作,胸腔穿刺术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处理及时也可得到很好的缓解,死亡极为罕见,其主要并发症为:

1.气胸 由于穿刺针漏气或穿刺造成的肺损伤产生,因此,穿刺前应仔细检查穿刺针及乳胶管是否有逸漏,穿刺时应动作轻柔,缓慢进针,并嘱患者平稳呼吸,忌咳嗽及突然体位变动,对不能控制咳嗽的患者术前可适当使用少量镇咳药物。怀疑有气胸发生,应尽快行胸部X线检查,并根据气胸的量及部位,按气胸处理常规行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处理。

2.出血 多由损伤肋下血管所致的胸膜腔或胸壁出血,穿刺时应注意避开肋下神经及肋间血管丛,少量出血可以压迫止血,出血量大时需手术结扎损伤血管。

3.血管神经性晕厥及复张性肺水肿 患者饥饿、精神紧张、麻醉不佳或一次性抽液过多、过快时易出现血管神经性晕厥或复张性肺水肿。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呼吸困难、晕厥或其他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放液,一般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因饥饿引起的心慌、头晕、出汗时,可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必要时给予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以防止休克。为避免此类并发症发生,局部麻醉应充分,抽吸液体时不可过快、过多,一般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一般不超过1000ml。

4.进针过低或过深导致的脾或肝刺伤 此类情况不常见,术前应仔细分析积液部位并定好穿刺点。胸腔穿刺抽液前常规进行B超定位,可避免此并发症。

5.穿刺部位感染 术中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可有效减低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6.空气栓塞 罕见,但具有致命性。

(宫 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