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吸系统血管造影术

呼吸系统血管造影术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脊髓动脉与肋间动脉、支气管动脉存在交通支,故栓塞时一定要避开和超过脊髓动脉才能避免发生脊髓损伤。完成造影后酌情做右心及肺动脉测压。虽然支气管动脉在解剖上与肺循环存在毛细血管前吻合,但造影时不显影。见于支气管扩张、原发性肺癌、肺部化脓性感染等,尤其是活动性咯血的病例。见于支气管扩张、结核、炎性病变、肺癌、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等。

一、呼吸系统血管解剖

(一)支气管动脉解剖

支气管动脉多数从胸主动脉发出,一般2~4支,单独或与肋间动脉共干,文献报道支气管动脉10%~20%异位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无名动脉、腹主动脉、心包膈动脉或甲状颈干动脉等。右侧支气管动脉大多为1支,常与同侧肋间动脉共干,而左侧多为2支,常单独开口。支气管动脉的开口多位于第5~6胸椎水平,相当于左支气管与降主动脉交叉的上方,并且左侧开口平面略低于右侧。右支气管动脉常呈直角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右侧壁,其直径约2.0mm,而左支气管动脉则常成锐角开口于胸主动脉的前侧壁,直径1.1~1.5mm,还有共干支气管动脉为长10mm的短干,出现率为1/3,故临床上左侧支气管动脉插管较困难。支气管动脉经过肺门,分支到气管、支气管、脏层胸膜、肺血管壁、肺门淋巴结、食管中段及纵隔等。支气管动脉在支气管壁外膜组织中形成动脉丛,并由此发出分支穿透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细的毛细血管丛以营养支气管黏膜。大部分的支气管动脉血液经支气管静脉流入肺静脉,其余部分流入奇静脉(右侧)和副半奇静脉(左侧)。少数脊髓动脉与肋间动脉、支气管动脉存在交通支,故栓塞时一定要避开和超过脊髓动脉才能避免发生脊髓损伤。

(二)肺动脉解剖

肺动脉干起自右心室漏斗部向左后方上行4~5cm分成左、右肺动脉入肺,左肺动脉较短,呈水平方向横过主动脉及左支气管的前面到达肺门,再分为2支进入左肺上、下叶,右肺动脉较粗长,横过升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后面分成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在肺内与支气管分支伴行,最后终于肺的毛细血管网。

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输送静脉血到左右肺,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经左上下肺静脉和右上下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动脉血送入左心房。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不明原因的反复性大咯血,需外科手术,术前确定出血部位。

2.咯血患者需血管栓塞治疗者。

3.原发性、转移性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栓塞治疗者或肺动脉灌注化学治疗。

4.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5.肺癌病人术前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病灶、肺门、支气管、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

6.某些发绀型心脏病,术前了解肺内侧支血管发育及分布情况。

7.疑支气管、肺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患者。

8.疑肺隔离症患者。

(二)禁忌证

1.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2.贫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衰竭者。

3.碘过敏者。

4.全身感染及发热者。

三、造影技术

(一)术前准备

1.病人准备

(1)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手术同意书。

(2)血常规,凝血三项,肝、肾功能,血氧饱和度

(3)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胸部CT。

(4)碘过敏试验。

(5)会阴部备皮。

(6)术前排空大小便,必要时放置尿管。

(7)术前应用镇痛、镇吐药物。

2.器械和药物准备

(1)器械准备:导管鞘、导丝、导管(Cobra导管、Headhunter导管、单弯导管、Shepherd’hook导管、带侧孔的Cobra导管或Pigtail导管等)。

(2)一般药物准备:2%的利多卡因、4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性造影剂、肝素、地塞米松、止吐药和急救药。

(二)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

取平卧位,股动脉穿刺点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再经导丝引入导管(Cobra导管、Headhunter导管、单弯导管、Shepherd’hook导管),将导管放置于胸主动脉(第5胸椎平面),即左支气管与主动脉交界处。寻找右支气管动脉时,先从主动脉右侧壁由上而下寻找,后从前壁或后壁寻找。而寻找左支气管动脉时,则先从主动脉左前壁由上而下寻找,后从左侧壁寻找。在电视监视下发现导管头端在滑动时落空或不随主动脉搏动而跳动,此时可能已插管成功,快速手推1ml造影剂(称“冒烟”),确认是支气管动脉,固定导管,准备造影。

造影的体位通常采用正位,有重叠时需行斜位或侧位造影。以1~2ml/s的速度注入45%~60%浓度的造影剂10ml,使用脉冲采集,动脉期4~6帧/s,静脉期1~2帧/s,共计10~15s。

术后处理:卧床休息24h,穿刺点沙袋压迫4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8h,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穿刺侧足背动脉的搏动;观察有无脊髓损伤的表现,若出现需及时处理;酌情抗感染等对症处理。

(三)肺动脉造影技术

取平卧位,股静脉穿刺点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行股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再经导丝引入导管(带侧孔的Cobra导管或Pigtail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经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将导管放置于肺动脉主干或左右肺动脉,准备造影。注意造影时需用多侧孔导管,否则端孔导管在快速注射时可发生导管反弹(也称挥鞭运动),可造成肺动脉、右心室管壁损伤,严重者可致死亡

造影的体位通常采用正位,有重叠时需行斜位或侧位造影。以15~20ml/s的速度注入45%~60%浓度的造影剂30~40ml,使用脉冲采集,动脉期4~6帧/s,静脉期1~2帧/s,共计10~15s。完成造影后酌情做右心及肺动脉测压。

术后处理:卧床休息24h,穿刺点沙袋压迫4h,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8h,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酌情抗感染等对症处理。

四、造影表现

(一)正常血管造影表现

1.正常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 支气管动脉主干1~2mm,自主动脉发出,经肺门向肺野行走,造影仅显示肺野内带的小分支。末梢分支不与肋间动脉、其他胸壁动脉分支吻合,但在纵隔内可与对侧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心包动脉等吻合。虽然支气管动脉在解剖上与肺循环存在毛细血管前吻合,但造影时不显影。

2.正常肺动脉造影表现 肺动脉干长4~5cm,宽2~2.5cm,向左、右分成左、右肺动脉,左肺动脉较右肺动脉短而略高,右肺动脉较粗长,几乎与肺动脉主干呈直角走行。

(二)异常血管造影表现

1.异常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

(1)支气管动脉纡曲、扩张: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增粗、纡曲,严重者呈瘤样扩张,支气管动脉与纵隔内或肋间动脉的吻合支扩张。见于支气管扩张、原发性肺癌、肺部化脓性感染等,尤其是活动性咯血的病例。

(2)血管增生:局部血管增多,小分支扩张,分布紊乱呈网状、丛状或簇状增生。见于肺癌、咯血、支气管动脉蔓状血管瘤等。肺癌还可见肿瘤染色(为造影剂积聚于肿瘤的毛细血管内和肿瘤间质间隙的表现,呈密度增高的结节状影或团块状影)及血管池样改变(肿瘤内造影剂呈“池状”积聚,失去其血管形态,且消失较慢,为肿瘤内异常扩大的血窦充盈所致)。

(3)造影剂血管外渗:造影剂从血管渗入肺间质,甚至进入支气管腔,仅见于较大量的活动性出血病人。

(4)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分流:造影剂经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之间扩张的毛细血管前吻合支或新吻合支,发生肺动脉或肺静脉分流,支气管动脉显影的同时肺动脉分支显影或肺静脉早期显影。见于支气管扩张、结核、炎性病变、肺癌、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等。

(5)其他:支气管动脉瘤呈血管瘤样扩张;肺纤维化病变可使血管呈牵拉、聚拢现象;肺癌直接包绕侵蚀血管,使之变成僵硬,管腔不规则、管壁毛糙,狭窄,呈串珠状,中断,又称为“包埋征”或“包绕动脉征”。

2.异常肺动脉造影表现

(1)肺动脉、肺静脉分支可因肿瘤的压迫或侵犯呈狭窄、闭塞、截断。

(2)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粗。

(3)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均纡曲扩张,引流静脉提前显影,瘤体造影剂排空延迟。

五、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造影表现

(一)支气管扩张

1.病变侧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纡曲,分支及末梢血管扩张,可延伸至肺野中外带。

2.病变区支气管动脉分支数目增多。

3.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分流。

4.急性咯血期有造影剂血管外渗。

(二)原发性、继发性肺恶性肿瘤

1.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

(1)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增粗和扭曲,血管分支增多,肿瘤血管扩张、不规则、杂乱无章、粗细不一、呈网状。

(2)血管推压表现,支气管动脉分支受压、变形、扭曲、移位,分开或伸直,弧形走行围绕肿瘤,典型者呈抱球状。

(3)血管侵蚀征象:肿瘤包绕侵蚀动脉,使血管的自然走行和柔软性变得僵硬,管腔不规则、管壁毛糙,狭窄,呈串珠状,中断,又称为“包埋征”或“包绕动脉征”。

(4)实质期肿瘤染色,可均匀或不均匀,或出现血管池样改变。

(5)支气管动脉-肺血管分流,肿瘤侵犯造成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肺静脉的异常交通,产生支气管动脉向肺动脉、肺静脉的分流。

(6)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见肿瘤血管和染色的淋巴结。

相对上述多血管型来说,少血管型造影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血管分支增多,但无明显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不明显。可见血管推压移位、血管侵蚀征象。

2.肺动脉造影表现 肺动脉、肺静脉分支可因肿瘤的压迫或侵犯呈狭窄、闭塞、截断,参与肿瘤血供的肺动脉分为3种形态:树支状、细网状和血窦状。

(三)肺化脓症

1.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

2.支气管动脉分支增多,行走不规则,扭曲。

3.病灶区血管边缘模糊,不易显示脓肿边缘。

4.支气管动脉-肺血管分流。

5.伴发大咯血时出现造影剂血管外渗。

(四)肺结核

1.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

2.支气管动脉分支增多,充血明显。

3.支气管动脉分支增粗扩张、纡曲、牵拉、成角,呈聚拢、平行、丛状分布。

4.支气管动脉-肺血管分流。

5.结核瘤内无血管或少血供。

6.伴发大咯血时出现造影剂血管外渗或出现空洞充盈。

(五)肺隔离症

1.体动脉造影见异常供血动脉,由迷走动脉供血隔离区,可来自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偶见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肾上腺动脉;血管管径粗;血管异常分布;血管缺乏平滑肌

2.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分支缺如,左下肺动脉不显影,隔离区无肺动脉影或血管稀少。

3.隔离区的静脉引流,肺野内型静脉血回流入肺静脉;肺野外型经下腔静脉、奇静脉、门静脉回流。

(六)肺栓塞

1.肺动脉血管腔内充盈缺损。

2.肺动脉突然中断或截断。

3.“剪支征”即肺动脉分支切割样表现。

4.肺血流不对称,某一肺区血量减少。

5.动脉期延长,静脉期迟缓。

6.肺血管扭曲。

(七)血管畸形

1.支气管动脉蔓状血管瘤

(1)支气管动脉增粗扩张、纡曲。

(2)支气管动脉不规则瘤样扩张。

2.肺动静脉瘘

(1)肺内局限性阴影与肺动脉同时显影,并见引流静脉提前显影。

(2)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均纡曲扩张,瘤体造影剂排空延迟。

(3)多发性小肺动静脉瘘呈多发小血管池征象。

(4)可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