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静脉瘘手指头总是出血如何治疗

动静脉瘘手指头总是出血如何治疗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皮肤及黏膜血管畸形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出血及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在内脏如肺、肝、脑、胃肠道形成血管瘤或动静脉瘘,本病有15%合并肺动静脉瘘,肺动静脉瘘患者50%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肺动静脉瘘发绀明显时,应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鉴别。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s,HHT,旧称Rendu-Osler-Weber病)是一种皮肤及黏膜血管畸形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HT这一病名系美国医师Hanes于1909年首先使用的。世界上各个种族和各个地域都有发病,估计世界平均发病率为1~2/10万,但地域变异很大,某些地区发病率非常高,如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为1/200,法国为1/3500。临床上以反复出血及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在内脏如肺、肝、脑、胃肠道形成血管瘤或动静脉瘘,本病有15%合并肺动静脉瘘,肺动静脉瘘患者50%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长期都是临床诊断,直到1994年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才确定了引起HHT的遗传缺陷。2006年由HHT国际基金会资助一批国际医学专家在加拿大开会制定出HHT的循证医学指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约80%。主要与2种基因的某些突变有关,HHT 1型为染色体9的endoglin突变和HHT 2型为染色体12的肌动蛋白受体样激酶-1突变。这些基因与血管发育和修复有关。MADH4基因与伴有年轻人特有的息肉病的HHT相关和染色体5的一个新位点被确定。临床症状随基因表型不同而异,HHT 1型突变常伴有肺动静脉瘘高频率,HHT 2型突变伴发的脑和肺动静脉瘘不高,但肝损害发生率较高。男女之比为1.5∶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毛细血管的局部扩张,并可形成血管瘤。可能与先天性小动脉肌层薄弱或血管壁缺乏弹性纤维有关。肺动静脉瘘造成右向左的分流。少量分流在运动后才出现低氧血症。较大的分流,即使吸纯氧也不能完全纠正低氧血症。分流量达到20%~30%以上则症状明显。

二、临床表现

HHT早期可无症状,多数成年患者在40—46岁才出现症状;幼年期发病的患者可在幼年期突然发生肺功能衰竭。肝、脑、肾等器官也可发生血管瘤或动静脉瘘。

出血为本病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以鼻出血最多见。儿童期反复发生,但不易引起注意。其次为胃肠道出血,多为难以诊断的慢性出血,偶可大出血。其他部位的黏膜如口腔、牙龈、舌等黏膜也可发生出血。咯血亦较常见,也有大量咯血,但很少危及生命。也可出现发绀、杵状指、鼻出血等。胸部病变处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性杂音,吸气时尤甚。病变破裂至胸腔可引起血胸。肺动脉高压时间长者可使右心受累。肝血管瘤或动静脉瘘可致肝大,甚至肝硬化。颅内血管畸形者出现头痛、眩晕、复视及感觉异常。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及气短。初为运动后呼吸困难,以后静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直立或坐位使气短加重,平卧则减轻,称为直立型气短。可能系直立时,地心引力使通过动静脉瘘的肺血流量增加,加重动脉的低氧血症。吸氧可减轻缺氧症状,但患者仍有换气过度。

全身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斑痣样皮疹,呈网状或蜘蛛状,压之褪色。最常见的部位为舌尖及唇黏膜。也可见于面部、结膜、耳郭、鼻腔、口腔、胃肠道、膀胱黏膜,这些部位的出血是主要的问题。也可出现在躯干、四肢及甲床等处。

三、诊  断

有鼻出血、咯血等出血倾向,直立型气短,全身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体征,特别是合并内脏如胃肠、肺、肝、大脑等脏器损伤患者,仔细搜寻家族,特别是直系亲属是否具有类似病史。

X线胸片可发现肺内血管瘤,呈均匀的圆形阴影;肺血管造影、CT除可发现细小病变外,还可确定动静脉瘘的位置。新近,Cirulli等观察发现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高于对照组。

HHT临床诊断标准(库拉索Curacao标准)于2000年公布(表26-1),根据此标准,如果存在3条以上,HHT诊断可“确定”,存在2条则诊断为“可能或疑似”,1条以下则为不可能,库拉索标准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尚未见研究报道。

表26-1 HHT临床诊断标准(库拉索Curacao标准)

本病有反复出血的症状,应做有关出、凝血机制的检查,以便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有肺动静脉瘘者应与肺静脉曲张鉴别。后者为良性肺血管畸形,主要表现为咯血。肺血管造影可见曲张部位的静脉相,而肺动静脉瘘则容易见到病变在动脉相。肺动静脉瘘发绀明显时,应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鉴别。

四、治  疗

目前无根治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所有患者的治疗以消除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最初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有肺动静脉瘘的肺叶和肺段,现已经被导管栓塞异常血管的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后者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夏前明)

参考文献

[1] Kuehni CE,Frischer T,Strippoli MP,et al.ERS Task Force on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 in Children.Factors influencing age at diagnosis of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 in European children.Eur Respir J,2010,36:1248-1258.

[2] Barbato A,Frischer T,Kuehni CE,et al.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in children.Eur Respir J,2009,34:1264-1276.

[3] Leigh MW,Pittman JE,Carson JL,et al.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 of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Kartagener syndrome.Genet Med,2009,11:473-487.

[4] Flume PA,Mogayzel PJ,Robinson KA,et al.Cystic Fibrosis Pulmonary Guideline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Hemoptysis and Pneumothorax.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2:298-306.

[5] Serapinas D,Sakalauskas R.Sensitivity of alpha-1antitrypsin level for inherited deficiency detection in COPD patients.Pneumologia,2012,61:34-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