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也就是所谓的终身服药。所以,很多痛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病好了(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消失后),还用不用吃药,是不是也需要一辈子靠吃药来预防痛风发作。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明确地说,痛风急性发作期所用的两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在痛风缓解期是不会再应用的。这两类药属于救急药,只在“战争状态”大显身手,等症状完全缓解,进入“和平年代”的时候,它们就该隐退了。
那需不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呢?这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医学界一般认为,对于每年仅有一两次痛风发作,甚至更少,缓解期血尿酸水平和肾功能都正常的患者,是不需要吃药的。这些患者只需要控制好饮食,并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旦有关节痛的苗头,马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打压”即可。
对于每年痛风发作超过两次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持续偏高,或者存在肾功能损害,那就需要服用药物来降低尿酸,控制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避免肾损害等并发症。
能够降低尿酸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别嘌呤醇为代表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另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有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这些药物都能够大大降低血尿酸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第一,降低尿酸的药物反而有可能诱发痛风发作。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上很容易理解。药物让血中的尿酸水平急剧降低了,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就会溶解释放,准备补充到血液中。但关节释放的尿酸太多了,一下子还来不及进入血液,全都存留在小小的关节腔里,这可是个不小的刺激,很有可能诱发关节炎发作。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心,医生在给患者开降低尿酸药物的同时,还会开非甾体抗炎药“保驾护航”,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血尿酸稳定在357毫摩尔/升以下了,就不需要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了。
第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危险。因为尿酸排泄要通过泌尿系统,当尿酸排泄增多时,泌尿系统中的尿酸浓度就会相应升高,如果饮水不足,这些尿酸就有可能在泌尿系统析出、沉积,形成结石。
服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一定要注意多喝水,多吃碱性食物,防止尿酸从尿液中析出。有条件的患者,每天可以用苏打水代替一部分饮用水。
第三,降低尿酸的药物都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别嘌呤醇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和肝脏损害,还有可能导致过敏。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和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为药物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对于痛风缓解期患者来说,改变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是基础,是重中之重,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药物上。如果积极地调整了生活方式,仍不能控制好尿酸水平,痛风性关节炎仍频繁发作,甚至出现了肾功能损害,那药物“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有太多顾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