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证
(1)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
(2)非体外循环手术、胸部外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
(3)极度缺氧、中毒所致呼吸循环衰竭。
(4)冰冻、溺水之呼吸循环停止、体温骤降。
二、基本装置
主要由体外循环机和配件组成,包括血泵(滚压泵或离心泵)、氧合器(鼓泡式或膜式)、微栓过滤器、变温水箱、体外循环管道、动静脉置管、储血器、各种体外循环健侧系统和超滤器等。
三、实施步骤
(1)体外循环预充和控制性血液稀释。
(2)体外循环前并行:将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过渡到体外循环,并进行适当的血流降温,为心脏的停搏做好准备。
(3)不同体外循环方法:①温体外循环:适于心内简单操作、时间短的手术。②浅低温体外循环:适于大部分心脏体外循环手术。③中低温体外循环:适于病情重、心脏功能差的患者,如复杂心内畸形、重症瓣膜置换手术、部分大血管手术。④深低温体外循环:常需与选择性脑灌注联合实施。主要适于降低需要在停循环或需低流量下完成的心血管手术。⑤其他:如上下半身分别灌注、并行循环(包括左心转流)、部分转流。
(4)后并行及停止体外循环。停机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关键部分。合理恰当的准备工作是成功脱离体外循环的关键。
(5)体外循环的监测:①生命体征的监测。②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指标监测。③抗凝和凝血状况监测(ACT)。④体外循环灌注系统监测。
四、常见并发症
(1)低心排综合征:治疗原则是在纠正原发病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正性肌力药、升压药、血管扩张药,必要时可以使用机械辅助循环。
(2)肺并发症(肺不张、肺水肿、灌注肺):防治措施为:使用膜式氧合器或抗炎、充分左心引流、心脏阻断期间静态压力膨肺、发绀患者适当降低温度、适当使用类固醇和抗炎药、白细胞滤除的使用、超滤技术及体外循环管道的改进。
(3)脑部并发症:由于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4)出血:主要原因为止血不彻底、肝素化后凝血机制的变化、转流中血小板的消耗和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稀释及破坏、大量库血的使用等。
(5)急性肾功能不全:可能由于心功能不全、肾脏储备能力下降、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等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