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舆情分析
本次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对新课改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
关于对新课改的认识,我们在问卷中设了三问(见表1):
表1 对新课改的认识
关于第一个问题:A和B选择率合计达99.3%。第二个问题:A和B的选择率合计为95.5%。第三个问题:A和B的选择率合计为77.8%;
走过30年的应试教育,其“只为考试精英服务”的弊端,及对高中教育的扭曲,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恶痛绝。而新课改的理念使大家看到了回归普通高中教育本质的希望,如此之高的认同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回归普通高中教育本质的道路非常艰辛
新课改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这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每一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外,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Ⅰ是国家课程,选修Ⅱ是地方和学校课程。
事实上,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和贯彻新课改是两回事。
首先,新课改如何与高考对接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最为关注的。为此我们在问卷中设了两个多选题(见表2)。
表2 新课改与高考对接
关于第一个问题:A的选择率81.4%。第二个问题:D的选择率51.0%。
当今社会“上大学是孩子成功的必经之路”依然是社会认可的模式,也是助长应试教育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新课改的理念虽很诱人,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高考成绩仍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就看你一年能考多少名牌大学生。由于我省的高考方案大约会在高考前一年才出台,因此在前两年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对新高考到底考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但他们又必须拿出教学成绩,于是只好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宁滥勿漏,宁深勿浅”的原则,对新内容不敢有一点怠慢,对原来高考的内容也不敢贸然放下不管。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的体验、不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进行过程评价,评价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即使在最早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也缺乏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标准体系。这使得教师和学校左右为难,高考还是要考,分数还是那些分数,比较还是在那里比较,竞争还是要去竞争。受访谈的把关教师们坦言:“万一在高考中成绩下滑,我们就会被认为教学失败,多年辛辛苦苦积累的经验、名誉扫地不说,不被骂死才怪呢。”高考怎么考,是新课改无法逾越、也绕不过去的坎儿。
第二,新课改加大了主课教师的压力,在问卷中我们设了五个多选题(见表3)。
表3 新课改加大了主课教师的压力
续表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38人选择A“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否定了”,选择率为15.2%;有120人选择C“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选择率48.0%;86人选择D“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内容安排”,选择率34.4%。第二个问题:有123人选择A“教学内容多、杂和教学时间少导致师资偏少、学生负担增加的问题”,选择率48.6%。第三个问题:有157人选择A“缺少课程资源”,选择率62.1%。第四个问题:有204人选择“会增加”,选择率80.6%。第五个问题:有112人选择C“能开必修课和小部分选修课”,68人选择D“只能保证开必修课”,合计选择率为71.2%。
结合访谈,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1)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其改变并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有多新颖,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学生是跟随着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学习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习惯了满堂灌、手把手教、逼着学生学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老教师在这方面都是新手,都存在着重新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但我省广大一线教师,均是受传统单一学科教育,对于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极少涉猎。多年来只专注于课本、考纲和应试技巧。教数学的教师不懂理、化、生,教语文的教师不懂史、地、政,其他各科教师亦然。这些在过去看似天经地义的现象,却与新课改的课程设置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改将高中学习内容划分为八个综合领域,显示了很强的学科综合意识,这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足够的、多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储备,且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新课程的数学中,融入了大量物理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在已试行新课改的地区,一向对数学教学游刃有余、把关高三的教师,对这些内容都感到十分吃力,因为他们不了解物理和化学的相关内容。甘肃省的高中数学教师也必然要面对这道难关。再有,新课程中,数学加入了计算机编程的模块,绝大多数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几乎没有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目前高中主课(指高考应试科目)教师非常辛苦,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负担极重。新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教师除了要搞好自己承担学科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还要按新课改要求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挖掘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又要应付各种计划、总结、优差生辅导记录、作业批改记录、政治业务学习笔记、考试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无暇去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探究和实践新课程。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理念很好,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困难。如地理,现在按新课改要求,上一节课老师必须花大量时间来备课,每一节课要设计多媒体软件、图片等,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与每个学生互动。这样学生很欢迎,但老师确实受不了。现在全省绝大多数高中学校都存在着班额较大问题,一般情况下每班60人,一节课40分钟,讲20分钟的课,还要按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即便按10人一组分,也有6组。试想,在一间教室里,60个学生各抒己见,其混乱程度是无法控制的,显然不可行;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学生都要预习,但多数学校每天的教学时间都排得很满,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很难预留给学生,让学生拿什么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查资料进行预习?过重的负担及预期,使不少教师身心俱疲,产生了职业倦怠。访谈中,45岁以上的教师最盼望的就是退休。
(2)推行新课改考验地方和学校的硬实力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即经济实力决定了高中新课改能否落到实处。“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需要场地、实验室、设备等物质条件作支撑,而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可以达到或接近新课改实践课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大多数学校场地狭窄,经费吃紧,乡村中学更是“一穷二白”。例如按新课程的要求,科学课程的定律公式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定律公式等结论”,有教师如此总结。这就意味着科学课的大部分必须搬到实验室去上且允许学生多次实验。但我省许多高中和完中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存在着实验室设备陈旧、药品不足等问题,难以完全保障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多数学校,甚至是示范性高中,学生一学年能做的化学实验仅5~6次,物理实验仅2~4次。这些学校的实验室,连任课教师都不能去多做一次实验;多媒体教室更无法保障让每个学科都能用上。通用技术学科需要大量设备,但有些学校的计算机还停留在386的水平上。特别是农村高中,连正常的教师课堂演示实验都无法保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更不可能。这些都是制约我省新课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大障碍,也因此会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为空话。另外,艺术课程进入下学期后要开设的选修课板块较多,需要多个教室、画室才能按要求上课,这样一来,教室就显得吃紧了;而且按各学校现有的艺术课任课教师的编制,艺术课教师根本顾不过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