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没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能力,必须由宿主细胞提供。衣原体感染人体后,首先黏附并侵入柱状上皮细胞(包括呼吸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进入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病原体在细胞内繁殖可导致感染细胞死亡,还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同时代谢产物产生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人体感染衣原体后,特异性免疫较弱,且持续时间短暂,易造成持续反复感染及隐性感染。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已知的3种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均可引起肺部感染。沙眼衣原体是婴儿肺炎的主要病因,肺炎衣原体类似肺炎支原体主要导致非典型肺炎,而鹦鹉热衣原体为野生鸟类及家畜的自然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给人,发生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1.沙眼衣原体肺炎 主要引起1~3个月龄婴儿的肺炎,婴儿出生时经过母体感染的宫颈而获得。成人即使AIDS患者也罕见本病。其临床特征包括:生后6周左右开始的断续的咳嗽,呼吸急促,肺部音,X线异常,弥漫性间质及散在肺泡腔内的细胞浸润,低氧血症及外周血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常无发热,近50%患儿在肺炎症状出现时出现结膜炎。沙眼衣原体常导致低体重儿出生后发生严重肺炎,但罕见致死病例。由于常合并感染其他母体生殖道病原体,如CMV,故很难确定单纯沙眼衣原体肺炎的组织学特征。常见混合性间质肺炎及肺泡肺炎及细支气管炎,可见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生发中心及肺泡内单个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成人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沙眼衣原体后,开胸肺活检显示间质内结节状的淋巴细胞浸润、含有含铁血黄素的肺泡巨噬细胞及肺泡Ⅱ型上皮增生。感染性实验动物模型提示早期肺泡腔内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之后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2.肺炎衣原体肺炎 肺炎衣原体在成人肺炎病因中约占10%。肺炎衣原体常在儿童和成人中导致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3岁以下儿童极少受染,8岁以上儿童及年老体弱、营养不良、COPD、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被感染,尤其是人群聚集处,年老者肺炎常较严重。肺炎衣原体可引起急性肺部炎症,同时可导致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中耳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50%成人已受到该衣原体感染,且常见重复感染。感染无季节性,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临床上90%的肺炎衣原体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开始常有咽痛、咳嗽,有时出现发热、咽炎、喉炎、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炎等症状,常发生轻型肺炎,很少致死。入院时胸部影像学提示肺泡或混合性肺泡和间质浸润性病变,超过半数病例可见胸腔积液。动物实验模型显示病原体感染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早期为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随后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可见巨噬细胞及显著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是引起禽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并可引起人类和多种动物的感染。鸟类通过粪便和上呼吸道排出含病原体的分泌物,经呼吸道吸入或接触而传播给人类,引起感染,潜伏期为1~2周。临床多发病急剧,出现寒战、发热、咳嗽和胸痛等症状,呼吸道分泌物有传染性。鹦鹉热肺炎的组织学特征为,早期肺泡腔内不同程度的多形核白细胞、红细胞及纤维素渗出,随后为含有巨噬细胞的渗出物,肺泡隔增宽散在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衣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学抗体检测。沙眼衣原体可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敏感细胞株(McCoy细胞),随后用单克隆荧光抗体染色,可迅速诊断。肺炎衣原体采用微免疫荧光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PCR技术及DNA探针可鉴别衣原体的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