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耳蜗血供和内淋巴

对耳蜗血供和内淋巴

时间:2024-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耳蜗血管纹被认为是维持耳蜗内电位及内淋巴液高K+低Na+的主要部位,近来利用内耳免疫荧光电生理超微结构以及分子生物技术所取得成果显示,耳蜗血管纹的大细胞是主要的功能细胞,其分泌K+功能是由cAMP激活位于细胞顶端的K+通道实现的。当EP下降时,就会改变耳蜗功能。耳蜗功能可通过耳蜗电位得到反应。综上所述,第二信使对耳蜗功能有重要影响,并可通过耳蜗电位得到部分反映。

(一)NO/cGMP通路对耳蜗血液供应的调节

NO/cGMP通路被公认为调节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途径。在耳蜗的血管纹上已发现血管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edothelial NOS,eNOS)、可溶性环磷酸鸟苷合酶(sGC)和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cGK-1)的定位,其中eNOS分布于血管的内皮细胞,sGC 和cGK-1则分布于血管的外周细胞。故可认为NO/cGMP通路在血管纹血管中的作用途径是:当扩张血管的激素与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Ca2+内流激活eNOS,此酶以L-精氨酸为底物合成NO,合成后的NO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外周细胞,与其内的sGC结合并使之活化,活化后的sGC以GTP为底物合成cGMP,后者与cGK-1结合并激活之,活化后的cGK-1通过磷酸化过程调节耳蜗微循环。

(二)cAMP对内淋巴K平衡的调控

耳蜗血管纹(SV)被认为是维持耳蜗内电位及内淋巴液高K低Na的主要部位,近来利用内耳免疫荧光电生理超微结构以及分子生物技术所取得成果显示,耳蜗血管纹的大细胞是主要的功能细胞,其分泌K功能是由cAMP激活位于细胞顶端的K通道(ISK)实现的。已经证实SV中存在腺苷酸环化酶(CA)的Ⅱ、Ⅳ、Ⅴ/Ⅵ亚型,通过激活与其耦联的前列腺素E2受体或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使cAMP含量增加,从而激活ISK使其向内淋巴排泌K。维持K在耳蜗中的正常循环,EP实际上是蜗内的K的平衡电位。当EP下降时,就会改变耳蜗功能。耳蜗功能可通过耳蜗电位得到反应。其中,耳蜗微音器电位被认为是机-电换能过程的反映,即反映内、外毛细胞静纤毛顶端机-电换能通道的功能,它是Ca2+与Ca2+缓冲剂协同作用的结果。影响CM的因素包括:①支持细胞可能通过细胞间缝隙连接或特殊的递质(如nitric oxide,NO)对内外毛细胞产生作用;②传出神经纤维主要通过向与毛细胞间的突触间隙释放乙酰胆碱,产生Ca2+介导的K外流使毛细胞发生超极化,从而影响换能通道,降低CM的幅度。内毛细胞的电活动不仅参与CM的形成,而且还是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离子单通道的研究发现,CAP主要反映内毛细胞离子通道引起的电变化、传入神经的突触后电位及传入神经动作电位。当内毛细胞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a2+内流,使胞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耳蜗内电位(EP)是耳蜗内淋巴的静息正电位,主要反映血管纹细胞的Na-K-ATP酶的功能状态,维持其正常的EP可以保证耳蜗主动机制与被动机制发挥功能。

综上所述,第二信使对耳蜗功能有重要影响,并可通过耳蜗电位得到部分反映。因此对耳蜗内第二信使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耳蜗功能的认识,从而为感音神经性聋的防治提供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