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哺乳类动物,每个IHC约有10~30个突触带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只与一条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突触小结。这种突触结构只在视网膜等少数神经组织中发现,递质在突触带区内的集中释放可以保证IHC的每一次去极化都会即刻引起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不会像其他突触结构那样只有当局部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动作电位而导致相位延迟。
根据听觉传入神经单纤维记录的结果,实现声音强度编码的第一步是初级神经元的放电率会随着刺激信号的强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提高。在哺乳类动物,每个IHC约有10~30个突触带(ribbon)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只与一条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突触小结(button)。100个左右的神经递质囊泡环绕呈带状排列,突触带区内可形成递质的“快速可释放池”(readily releasable pool,RRP),多个囊泡同时释放递质,释放速率可高达每秒2 000个囊泡。神经递质释放的数量与去极化程度成正比,因而可以实现对声音刺激强度的编码。这种突触结构只在视网膜等少数神经组织中发现,递质在突触带区内的集中释放可以保证IHC的每一次去极化都会即刻引起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不会像其他突触结构那样只有当局部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EPSPs)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动作电位而导致相位延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