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底膜振动范围

基底膜振动范围

时间:2024-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更重要的是,除了行波引起特定部位一定数量的毛细胞兴奋之外,特征频率之外的神经元也参与了神经冲动的发放,强度反应动态范围的贡献不局限于单一一个内毛细胞。随着声音强度的增加,耳蜗基底膜的振幅增大,同时振动的范围扩大。邻近的内毛细胞在特征频率上几乎相似,控制着更多听觉传入神经单纤维,保证了人类的听觉强度反应动态范围可达100万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除了行波引起特定部位一定数量的毛细胞兴奋之外,特征频率之外的神经元也参与了神经冲动的发放,强度反应动态范围的贡献不局限于单一一个内毛细胞。随着声音强度的增加,耳蜗基底膜振幅增大,同时振动的范围扩大。邻近的内毛细胞在特征频率上几乎相似,控制着更多听觉传入神经单纤维,保证了人类的听觉强度反应动态范围可达100万倍左右。根据单个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图形,可以看出单个神经元虽然对特定频率刺激产生最大的放电率,但是同时也可以对特征频率两侧的其他频率声音刺激产生相对较低的神经冲动,说明一个神经元可以对不同频率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或者说一个频率的声音刺激可以激发一系列神经元强弱不等的活动。尽管其他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可能并不在该声音刺激频率范围内而是在其周围,但是其较弱的神经冲动信号仍然足以达到饱和状态,从而使整个神经放电的密度增加到高于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水平。较多神经元集体参与声刺激诱发的神经冲动,涉及耳蜗的机械振动,当然也增加了神经元对强度信息的感受和编码。

因此,目前认为,随着声音强度的增加,不仅单一内毛细胞联系的听觉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增加,同时在空间上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亦增多,从而实现对刺激强度的编码。随着对耳蜗传入突触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IHC传入空间分布的深入认识,耳蜗的强度编码功能也会有新的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