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噪声对耳蜗首先造成直接的机械性损伤,随后可造成继发性的代谢性损伤。
(一)酶代谢变化
1.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 爆震可引起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内耳细胞内的能量代谢,造成细胞进一步损伤。实验研究发现,爆震后不同时间鼓阶外淋巴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含量发生变化。前者参与细胞无氧酵解反应,后者参与细胞的有氧氧化反应。在爆震后8h组中,LDH和MDH含量最高,LDH比MDH含量升高更显著。其后各组酶含量逐渐下降。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表明,螺旋器缺乏毛细血管,并且远离血液供应,在其功能活动高峰和短暂缺氧时,无氧能量代谢在满足其能量需要方面起重要作用,血管纹中由于血管供应丰富,能量供应主要是有氧代谢,螺旋器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LDH,而血管纹中LDH极低,但MDH比螺旋器高2~3倍,LDH参与无氧酵解反应,其位于细胞胞液中,MDH参与有氧氧化反应,其主要位于细胞线粒体中,部分在细胞胞液中。爆震作用于内耳液体,造成盖膜和基底膜的相对运动,使位于两者之间的螺旋器受到强烈的剪切和挤压作用而受损,致使螺旋器中含量较多的LDH溢出细胞,进入内耳液;又由于LDH和MDH在细胞中的定位不同,位于胞液中的LDH比主要位于线粒体中的MDH更易溢出细胞。这些可能就是爆震后鼓阶外淋巴中LDH和MDH含量均升高,而LDH比MDH升高更明显的原因。LDH在无氧酵解的最后一步反应中,可逆性地催化丙酮酸转化为最终代谢产物乳酸。正常情况下,此反应提供的能量不多,从葡萄糖或糖原开始的整个酵解过程只能提供2或3个摩尔的ATP,但在耳蜗组织这种特定的环境和爆震条件下,通过无氧酵解供能仍有重要的意义。MDH在三羧酸循环中的最后一步可逆反应中起作用,其反应结果可产生6个摩尔的ATP。LDH和MDH在爆震后溢出细胞,在外淋巴液中升高,提示细胞内酶含量减少,可能使细胞内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干扰耳蜗组织的能量供应,影响耳蜗功能,甚至造成耳蜗组织的损害。另一方面,在临床上,LDH和MDH常被看做细胞急性损伤指标。爆震后这两种酶在外淋巴液中升高也可看做是内耳细胞损伤的结果,由于它们在细胞内定位不同,故可根据它们在外淋巴中升高是否明显,判断细胞受损的程度。
2.血管纹Na+-K+-ATP酶 对维持内淋巴阳离子浓度梯度及蜗内电位等起重要作用。噪声可直接损伤血管纹,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血氧减少、血管纹K+-Na+-ATP酶活性下降。
3.乙酰胆碱酯酶 是在传出神经纤维和末梢中合成神经递质时所必需的代谢酶。孙建和等报道耳蜗铺片观察正常情况下AChE活性终末反应产物亚铁氰化铜呈棕褐色,主要分布在耳蜗Corti器外毛细胞下大的神经末梢、隧道辐射纤维、隧道螺旋束和内螺旋束(见书末彩图18-3A)。爆震后外毛细胞下大的神经末梢,隧道辐射纤维上AChE的终末反应产物减少(见书末彩图18-3B),更严重的变化是外毛细胞下大的神经末梢,隧道辐射纤维和隧道螺旋束上AChE的终末反应产物消失(见书末彩图18-3C),最严重的是外毛细胞下大的神经末梢、隧道辐射纤维、隧道螺旋束及内螺旋束上AChE的终末反应产物都消失(见书末彩图18-3D)。这就意味着胆碱能神经突触功能下降或传导阻滞。Iurato等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未恢复,则表示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功能未恢复,因而其抑制噪声所致的听损伤作用减弱,耳蜗的损伤加重。
4.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目前分为脑源型NOS (bNOS)、内皮源型NOS(eNOS)和诱导型NOS(iNOS)3型,前两者称为固有型NOS,为钙依赖性,催化产生少量的NO以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而iNOS为钙非依赖性,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但一旦表达则催化产生大量的NO,NO与超氧化物反应产生过氧亚硝酸盐(OONO-),而OONO-有很强的氧化作用。iNOS在内耳病理条件下能被检测到,如化学刺激所致的内耳炎症时,这提示iNOS催化产生大量的NO与内耳病理损伤有联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发现iNOS在强脉冲噪声损伤的豚鼠耳蜗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中表达,从而产生大量的NO损伤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血管纹是整个耳蜗包括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其损伤导致耳蜗功能的失调;螺旋神经节细胞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初级神经元,其损伤导致听觉传导阻滞。总之,脉冲噪声能够引起iNOS在耳蜗中表达,iNOS催化产生大量NO而引起耳蜗损伤。
(二)耳蜗离子浓度变化
噪声性损伤时,内淋巴中Ca2+浓度明显增高,盖膜和毛细胞静纤毛处有较多的Ca2+聚集,是造成毛细胞静纤毛肿胀、粘连的原因。强噪声暴露时,K+聚集在毛细胞周围,毛细胞去极化时伴有与外淋巴液中Ca2+依赖性K+通透性下降。毛细胞去极化导致过量的Ca2+进入细胞内,从而造成细胞结构的损害,这就是噪声导致毛细胞损害的离子基础。
(三)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
谷氨酸是听觉传入神经系统的重要递质,介导着内耳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之间的快速信号转导。关于谷氨酸在耳蜗内的去路,Eybalin等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的研究推测耳蜗中存在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机制:谷氨酸由内毛细胞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被支持细胞膜上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ate transporter,GLAST)转运进入支持细胞,在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的作用下转变为谷氨酰胺,并被释放到细胞外,内毛细胞摄取谷氨酰胺,在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hosphateactivated glutaminase,PSG)作用下又重新形成谷氨酸,完成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
噪声暴露可以使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释放增加,当超过了支持细胞的摄取能力时,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谷氨酸在突触区的堆积。而过量谷氨酸具有兴奋毒性。当激活AMPA/KA受体时,大量Na+流入,少量K+流出,同时伴有Cl-和水分子进入细胞内,形成胞内水肿和空泡,引起细胞的急性损伤和功能障碍;当激活NMDA受体时,大量Ca2+流入细胞内,出现胞内Ca2+超载,进而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自由基产生等导致延迟性细胞坏死。谷氨酸还可以作用于内毛细胞上的谷氨酸自身受体,上调内毛细胞内Ca2+浓度,引起内毛细胞水肿。因此认为,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是爆震性聋代谢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