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蜗频率分析的机制有两种学说:一种是部位编码学说,即通过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空间构型(spatial pattern)传递声音信息,称为部位编码(place coding)(图22-5)。这种刺激声与基底膜最大兴奋区域的对应性是频率分析的一个基础。感受细胞的兴奋程度与基底膜行波的振幅有关,螺旋器感受细胞在行波振幅最大处受到的刺激最强,因此该部位神经纤维发放的神经冲动最大。另一种是排放学说,也称频率编码学说,听觉传入神经由上千根神经纤维组成,不同频率的声音使这些神经纤维兴奋并发放有序的冲动,这种特异性的有序的编码也是声音频率分析的依据(图22-6)。
总之,根据声音的频率,听神经发放有序的冲动来传递声音频率信息,称为频率编码(frequency coding)。这一原则构成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时间构型(temporal pattern),又称时间或瞬时编码(temporal coding)。部位编码学说在对2 000Hz以上的高频信息的加工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2 000Hz的低频信息,则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神经冲动排放编码完成耳蜗水平的频率分析。
我们观察了一组听神经病患者多以低频听力下降(250~1 000Hz)为主,而高频听力(2 000Hz以上)相对较好,提示听神经病患者可能是耳蜗神经有序排放的机制受损。耳蜗传入通路(IHC、IHC下传入突触连接及传入神经末梢)的任何一处或两处以上受损均可导致神经冲动的异常排放,不能完成有序的编码,并表现为神经冲动的非同步化。可见,听神经病患者多数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耳蜗IHC及其传入通路受损有关。
图22-6 神经冲动排放的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