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新形势下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共有留守儿童572人。数据显著,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介入较少。社会的不良环境,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陈晨[1]曾志鹏[2]吴亚平[3]刘勇[4]王长源[5]蒋雯珊[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明显突出。孩子大部分是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代为监护,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他们的安全、教育、情感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显现。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新形势下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共有留守儿童572人。其中,男生265人,占46.25%,女生307人,占53.67%。

1.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不一

从总体情况来看,随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抚养的有500名,占87.5%,其余12.5%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或和亲戚生活在一起,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情况更为严重。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在被访者中,有342人学习良好,占67.5%;有114人学习成绩一般,占20%;有72人成绩较差,占12.5%。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及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

3.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情况

在问卷调研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一切正常的536人,占93.75%;36人有违规行为,占6.25%;无辍学现象。数据显著,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等问题介入较少。

二、留守儿童问题中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

1.亲情关爱的缺失

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

2.家庭教育的缺失

通过调查监护人情况发现,监护人基本上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儿童的照顾仅仅局限于生活方面,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心理成长。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教养方式不当,对留守儿童表现的过分宽容、溺爱,使他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无人管教的状态。

3.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关爱的缺失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会的不良环境,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二)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不完整

1.监护家庭能力欠佳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而负担又重。他们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仅仅是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的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父母忙于挣钱,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教育和成长都无人关心的孩子们变得早熟了。

2.隔代祖辈过于溺爱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着。爷爷奶奶一般都更心疼孩子,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等。

3.寄养家庭管教不严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养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分,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一样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三)留守儿童问题中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优秀。

2.亲情缺失十分严重,心理发展不健康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无明确志向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是万能的”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在活动后的随访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监护人自身意识薄弱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予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父母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直。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三)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农村小学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四)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学校应试的倾向仍然十分严重,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广大的中小学校依然很薄弱。我们呼吁所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不能有歧视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更多关注,激发其热情。还有,要充分利用和抓住警校共育的契机,严格各项管理,及时查堵管理上的漏洞。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组织、妇联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四、结语

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一特殊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用热情去点燃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房小林.关于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注释】

[1]陈晨、曾志鹏,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2]吴亚平,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

[3]刘勇,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4]王长源,上海师范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2010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5]蒋雯珊,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学生。

[6]陈晨、曾志鹏,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2 0 1 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