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的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性聋的发病率也有所增长。在中国老年人中,老年性聋的患病率分别为1.6%(65~69岁),3.2%(70~74岁),7.5%(75~79岁)和14.9%(≥80岁)。
老年性聋属于复杂疾病,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老年性聋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比例为35%~55%,随着年龄的增加,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听力下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存在老年性聋遗传易感性。迄今为止,有关老年性聋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包括:环境噪声,耳毒性药物,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环境因素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引起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听觉功能的减退,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1.外因 目前发现的可提前、加速和影响老化的因素有环境噪声、血液改变及血管反应、代谢紊乱、饮食营养、生活条件、劳动强度、气候变化、慢性疾病、精神紧张等。
(1)噪声:人体在其生命过程中间断或持续受到交通、音乐、工厂、各类机器等不同程度的噪声影响,各类噪声的长期积累导致从量到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内耳损伤,听力下降及老年性聋。
(2)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长期接触耳毒性药物或对内耳有损害作用的化学试剂,虽然没有药物性耳聋的遗传基础(例如,线粒体DNA A1555G/C1494T突变),但累积性的毛细胞或听神经的损伤最终引起听力的下降。耳毒性药物特别是水杨酸,多在女性引起听力下降。
(3)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也是人体衰老的基本表现之一。由于全身也包括听觉系统在内的血管病变,以及其伴随的氧交换的降低及代谢障碍等,亦属于老年性聋的致病因素之一。
2.内因(遗传易感性) 老年性聋的发病年龄、发展速度及进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即老年性聋的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的存在使得易感者对环境危险因素具有敏感性(例如:噪声、耳毒性药物等),接触同样的环境因素后易感者可发生老年性聋的年龄提前、听力下降程度加重等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