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内耳疾病(包括噪声性聋、老年性聋和药物性聋等)发生率日渐增加。尽管人类对内耳疾病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全身用药效果不佳且容易带来其他器官的不良反应,局部给药也比较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哺乳动物的内耳毛细胞不能自发分裂增生以填补部分毛细胞死亡造成的缺失,造成了目前感音神经性聋表现为永久性阈移且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开始转而探索通过生物学方法(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来实现内耳毛细胞的再生。
20世纪90年代,Corwin等首先发现鸟类的内耳毛细胞可以再生,此后对鸟类耳蜗毛细胞再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光从形态学上看到再生的毛细胞及突触连接,而且从功能恢复得到了验证,但处于进化上比鸟类更高级的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虽然有些研究观察到新生大鼠的内耳毛细胞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再生,但还没有人观察到成年哺乳动物的内耳毛细胞能够分裂再生并且使听功能有所恢复。
随着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高维强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感觉上皮过表达Math1基因,结果在大上皮嵴区域观察到了毛细胞样细胞。随后美国密歇根大学Raphael教授在2005年报道,利用腺病毒把Atoh1基因高表达在成年豚鼠的支持细胞上,结果发现毛细胞再生并且有听功能的恢复。尽管这一研究结果还不能重复,因而存在争议。但我们可以看到一线曙光,哺乳动物毛细胞再生是可能的,未来的科技前沿在于研究哺乳动物耳蜗再生毛细胞三维结构和功能重建,为临床耳聋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