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硒与克山病有关吗

硒与克山病有关吗

时间:2024-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过去克山病病死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群防群治,使克山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慢性克山病主要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并防止感染、过劳、受寒等诱因,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亚急性克山病治疗原则同慢性,伴有心源性休克者按急性治疗。潜在型克山病防止感染、过劳,并注意营养,定期随访。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故以克山病命名。过去克山病病死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群防群治,使克山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预防、治疗和病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病除发生在我国外,朝鲜、日本也有报道。我国主要发生在从东北到西南一条过渡地带上,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和自治区,病区主要在荒僻丘岭、高原及草原地带的农村。城镇地区较少发病。人群分布主要发生在农村中青年妇女和儿童。东北、西北地区中,中青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四川、云南则以2-6岁的儿童为多见。本病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东北地区急性患者发病多在寒冷的冬季,而西南地区则以炎热夏季为好发病季节。主要症状可见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栓塞。

(1)急性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2)亚急性多见于幼童,2-5岁占85%。以春、夏季发病为多数。亦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委靡、咳嗽、气急、食欲缺乏、面色灰暗和全身水肿。亦可有心脏扩大和肝大。脑、肺、肾等处的栓塞并不少见。

(3)慢型起病缓慢,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亦可由急性、亚急性或潜在型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诉有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并可有尿少、下肢水肿和腹水、胸水等。

(4)潜在型可发生于健康人,亦可为其他型好转的阶段。前者常无症状,可照常玩耍、上学、劳动或工作,而在普查中被发现。由其他型转变而来者可有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各地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水土、营养、感染等因素有关。调查显示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的土壤、水质和粮食中缺乏某些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硒、钼、镁等或有关的营养物质,从而干扰了心肌代谢,引起心肌损伤而罹病。中国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进行了病区和非病区内外环境中硒的测定,发现病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明显降低,病区人群的血硒和头发硒含量亦低。调查发现,从水土含硒量低的病区到相邻的水土含硒较高地区,粮食中硒的含量升高,本病的发病率亦减少。近年有研究报告,低镁亦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并提出用镁制剂治疗心律失常之必要性。

对于急性克山病尽可能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克山病主要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并防止感染、过劳、受寒等诱因,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亚急性克山病治疗原则同慢性,伴有心源性休克者按急性治疗。潜在型克山病防止感染、过劳,并注意营养,定期随访。

综合性预防措施: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改善营养条件,防止偏食,尤其对孕妇、产妇和儿童更应加强补充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硒、镁、碘等。流行区推广预防性服药,可明显降低发病率。通常采用硒酸钠,每10天口服1次,1-5岁1毫克,6-10岁2毫克,11-15岁3毫克,16岁以上4毫克。非发病季节可停服3个月。此外,流行区推荐使用含硒食盐。农村使用含硒液浸过的种子种植。植物根部施加含硒肥料,以提高农作物中含硒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