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发“大惊”可治打呃
【治疗经过】偶见同事或朋友打呃,我便设法用能使其受惊而引发思考的话语刺激他,如“你曾借我××钱,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到现在不还我?”他见我正色问他,必然会先是心中一惊,然后转入思考,接着他会问:“几时向你借过钱?”“你自己想去,你大概是事情多,贵人多忘事。”这时对方有点嗫嚅,过了一二分钟,我讲:“算了吧,一点点钱算不得什么,朋友吗,这点交情还是有的,不必挂在心上。”稍一会儿他便不打呃了。我便解释道:“根本没有这回事,我见你连连打呃,故有此一招。”类似这种办法屡试不爽的,不过,找个由头须基本符合情理,因人而行,不可“玩笑过头”,如遇陌生人就只能嘱其饮热开水亦行。
【按语】呃逆,俗称“打呃”。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卷3:“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清•何梦瑶《医碥》卷2:“呃逆,即内经所谓哕。”平时偶有呃逆多见于受冷(冷空气、冷饮之类)引起不由自主的膈肌痉挛,喉间呃呃有声,短而速,不能自控。倘若是其他病理致病因素的都较难抑制,丁香柿蒂汤是代表方剂,龚廷贤有咳逆丸,以单方花椒,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醋汤下。另有灸气海穴(脐下一寸半),三五壮亦效。当代内病外治泰斗吴震西先生采用指压少商穴,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和频饮热开水,一般半分钟至1分钟即止。
据《天京杂证》记载:“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天皇洪秀全定都金陵,适值元旦(即大年初一),天皇黎明即起,呃逆大作,由朝至暮,满朝惊慌,认为不祥,急召天朝御医治之,医师请天皇服韭汁和酒,洪服后,呃逆止之。”殆取韭汁温散止逆之义。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这段记录,说明古代医家早已掌握了医治呃逆的方法:一是用草刺激鼻腔,打喷嚏可止;二是屏住呼吸,等呃逆上冲时,迅速提气,使气下行,也能止住呃逆;三是当其发作时,突然使他大吃一惊,也能达到治愈的效果。鄙人采用的方法,是跟别人学到的,至于其中的机理,因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的收缩运动,受惊以后转入沉思,短暂时间便受到抑制的缘故,只限于呃逆轻症有效罢了。
二、灌洗泪道治“偷针眼”
【治疗经过】1976年7月下旬,局党组书记杨文忠突然宣布由我组建医疗室,那时我在生技部门分管计划统计业务,“赶鸭子上架”没办法,赶紧购置必需的医疗器具和药品,利用资料室兼管二百多号人的常见病治疗。两年多时间里,我诊治过四五例患麦粒肿的病人,起初我给点消炎药片、眼药膏、药水之类。转而一想,小时候听说过剃头师傅用猪鬃通一通泪囊可以治愈,效果还蛮不错的。手头上没有猪鬃,也想到猪鬃也很可能刺坏泪道造成感染,于是我找到新办法:用5号不锈钢注射用针,将针尖剪平,用油石打磨光滑,在距针尖5毫米处打弯成120º,便成为一件精巧的“手术器械”。治疗时,按病情轻重,抽取2~3毫升消炎眼药水,再抽注射用水至5毫升便足够使用。针对病情分别灌注上下泪囊,将药水打进去,患者口腔里感知有药水,这样,当时就觉得舒服,初起只需注射一次,一般1天注射2次,最多2天便愈。曾有病员已有化脓现象,但未溃,医院里医生嘱其开刀,他惧怕开刀,我用此法第二天即见脓肿缩小,经过3天6次灌洗泪道后即告痊愈。
【按语】“偷针眼”学名叫睑腺炎,急性称“麦粒肿”,慢性谓“霰粒肿”。我受剃头师傅猪鬃通泪囊的启发,再联系到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病能》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偷针眼”是因眼睑受到细菌感染,局部气血失疏,而产生的红肿热痛。经过治法改良后,确实收到预期的效果。此法至现在我仍保留,因为消毒相当简单,针筒、针尖采用煮沸消毒,唯消炎药水和注射用水必须现抽,且须详询过敏史,以防万一。如化脓已溃,还须请眼科医生治疗。
三、防“五十肩”举手之劳
【防治经过】我年届半百时,考虑到自己常“爬格子”,为防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而自拟一套“拳路”,由于相当简单,于是自嘲为“举手之劳”,其方法和步骤为:①用左右手握拳,经胸前轮番敲击另一侧肩头;②左右挥拳弯肘以四指中段同步敲击同侧肩中;③左右握拳弯向胸后,用合谷部位轮番敲击另一侧肩胛;④握拳将手臂抬高向前上弯掏颈部,用空心拳敲击大椎穴及周围颈部肌腱,左右手稍使劲轮换;⑤握拳弯向胸后从上至下轮番敲击脊柱;⑥握拳轮番敲击左右侧后腰,或顺一侧或交叉进行。以上用拳敲击应适量用力,因人而异,每个动作次数不限,全部或选三四个动作都行,以舒适为度,用拳疲劳有酸楚则为太过,饭后、过饱不宜,清晨锻炼漫步时最宜,晚间睡前半小时敲击时更宜放松,因为不管什么锻炼,情绪紧张或肌肉紧张都不行,会适得其反。20多年过去了,我未犯肩关节周围炎。
【按语】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漏肩风”,因好发于50岁左右及以上中老年人,所以又叫“五十肩”。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变性伴有创伤性炎性改变的病症。以肩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中医认定局部经络不通,血脉阻滞,或感受风寒,或湿邪侵袭,以致迁绵难愈,甚感痛楚。如采取“举手之劳”的积极措施,确可以减少发病的概率。这种敲击的方法,不管是居家还是旅行,不管是闲暇还是繁忙,1分钟也行,5分钟也不算短,10分钟或许正好,何乐而不为呢?
四、冬生冻瘃夏用辣椒
【防治经过】我小时候手和脚容易在天寒时生冻疮,尤其是脚跟,溃烂得鞋也不好穿,痛得由我祖母背着上幼儿园。年轻时手上的冻疮厉害,年年冬天红肿溃烂,至今手背上还留有瘢痕。20世纪60年代末,那年夏天我受《外科正宗》卷四独胜膏的启发,在三伏天我采收了几枚红得发紫的朝天尖辣椒,外壳洗干净,切开后去子,晚上洗完澡使劲在两手背擦,辣火火的折腾得晚上睡不着觉,实在熬不过吃一片安定,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当年的冬天就没有发,后来一直没有发,再冷的冬天没有丝毫红肿的迹象。后来我将这个办法告诉生冻疮的人,不管是熟识的朋友,还是陌生的同路人,提起话头可以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按语】冻疮,海门地方俗语称“冻瘃”。《丹溪心法》上也有记载。因为天气寒冷,人的某部位,如手背、脚后跟、耳朵,有的甚至脸部受寒冷的刺激引起的皮肤损伤。先是皮肤苍白、继而发紫。形成红斑,有时受冻后,洗过热水,很快就红肿痒痛,如不及时治疗用药,疮的表面溃烂,缠绵难愈。海门民谚有:“春冻瘃,烂到小麦熟”,此病经调治虽无生命危险,但对劳动力是一种破坏,不能小视。冻疮已成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吴震西主任医师介绍有9种推荐方,其中两则民间验方:①用猫油外搽,方法是取家猫腹腔脂肪,熬取清油装入消毒过的容器内备用,不论已溃未溃,涂擦后均有明显效果;②螳螂卵液:(注:鄙人在初中时代听同学讲过,但未详使用方法)取树枝上新鲜的螳螂卵(药店售的桑螵蛸无效)数个,将螳螂卵用刀横切两半,然后用力将卵中黄液挤出,直接涂于患处,不需包扎,夜间可用纱布包好过夜,每日或隔日涂搽1次,凡冻疮破溃无感染均可使用,疗程一般为2~3天。
五、豆油捻燃缠腰火丹
这是我的岳母生前给别人使用过的一种方法,她叫“捉(烛)火丹”,用市售黄表纸捻成卷,蘸上适量豆油,用火点着,来回在缠腰火丹的患病部位烘烤,既要有一定的温度,又不至于烫伤,1天2次,经过2~3天的治疗即可获愈。这个土办法我曾替别人用过,自己也曾试用过,确有较佳的效果,不失为简、便、廉的外治法。
【按语】缠腰火丹,又称“蛇患疮”“蛇丹”等,西医称“带状疱疹”,系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变,好发于胸背和腰际。起病突然,患处皮肤发红烧灼刺痛,红疹密集,继而出现水疱。疱疹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小如粟米,大如黄豆,初呈透明,渐转浑浊。多为免疫力低下,中医认为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致。两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用抗疱疹病毒感染的药物及补充维生素;中医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等内服,以及外用复方雄黄酊等多种外用搽剂,各有所长,都能见效。而用纸捻蘸豆油燃灼疱疹患处,殆为疱疹病毒生存于皮肤浅表,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在略有高温的烘烤下受到破坏之故,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六、胃肠动力穴足三里
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外出抄电表走乡间小路回住所,在四甲八索镇的小队部,见一个蛮结实的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他肚子痛得直打滚,额头上沁出黄豆大的汗珠。家长说没有吃什么(不洁食物),我路过走近瞧瞧,刚走到小孩身边,闻到他嘴里呼出的一股酸腐的味道,这分明是伤食所致(问过小孩确实是吃多了)。我没带针具,便用拇指使劲掐足三里,一侧腿刚掐了不到2分钟,小孩急着说:“我要大便”,一溜烟地上了厕所。几分钟后,家长向我表示感谢,说是屎屙出来肚子也不痛了。这是我改行后不久的一次偶然际遇,相信学过中医的都会做得到的。
【按语】中医有“肚腹三里求”的治疗口诀。足三里在“膝膑下外侧三寸”,主治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胃肠疾患。此症虽有明显的伤食症象,如拖延时间较长,恐生变端,如肠套叠。如发高热,有可能是急性阑尾炎,若是弥漫性腹痛兼有高热,与喝生水有关的话很可能是坏死性肠炎。所幸该小孩是单纯的伤食,胃肠蠕动阻滞不能健运,所以,自有这次体验以后反复思考,称足三里为“胃肠动力穴”较为合适。足三里,作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大抵以补益强壮健运为主要功能,我当时人较瘦弱,患有轻度胃下垂,自己用针刺或按摩作为辅助治疗,亦起到相应的效果。(2009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