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博会为例看大型节事活动与公民素质提升
张润慈[1]陈舒雅[2]张琦[3]李立[4]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世博会的开办,让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于上海;在外界关注这次上海世博会举办是否精彩的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其中不少目光便集中到了公民素质这方面。公民素质代表着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成为提升公民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同时也是对城市公民素质的一个考验,在面对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交流盛会时,我们表现出了怎样的公民素质,对世博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说世博对我们的公民素质带来怎样的改变,这是我们此次项目所要探讨的。
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刘辰子在《给俞正声的信》中陈述了她在世博园中看到的种种假借轮椅、滥用绿色通道的不文明现象,并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措施遏制不文明行为。不出3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在回信中表示:“‘世博无小事’,市政府重视此事,并会做出相关的对策。”但自从“假残障”滥用绿色通道的新闻爆出后,一些游客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当做攻略和秘笈效仿。“很多游客逮着机会就犯规,到哪都忘不了投机。绿色通道的关闭,是对中国人的当头棒喝!”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愤慨地说。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中国人却还没有建立起与经济相匹配的“体面”。“体面是一种感觉,中国人缺乏‘公共场所感’。在公共场所不懂得采取适宜的行为,依旧我行我素。”刘辰子这封信尖锐地指出了目前世博园内存在的一些素质问题,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可见,改善和提高公民素质刻不容缓。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我们这次项目实施的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材料收集及个人想法阶段,亲身体验和资料总结阶段,议题总结和修正改进阶段。
1.材料收集及个人想法阶段
我们小组先与指导老师沟通,基于我们所制定下来的议题,进行多方面挖掘,把平面的议题多点化、立体化,设定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我们重点研究这次世博会对公民素质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公民素质与以往相比有哪些改变、世博如何影响公民素质、公民素质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等来分析,也可以从公民是否满意世博会对公民素质实施的方案、世博会初期的公民素质和世博会后期公民素质的变化,以及外国友人和媒体是如何看待如今上海市民素质的等来分析。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如报刊、杂志、互联网以及街头宣传,并且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为初期观点,我们保留下来,可以与之后得到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整个进程在思想方面的逻辑演进。
2.亲身体验和资料总结阶段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体验志愿者活动时,根据我们所研究的议题记录下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场景,并拍照。在休息时间,对一天积累下来的材料进行整合,并留下自己的观点,每日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进行汇报,集合成一个我们自己对世博和公民素质看法的资料库。在世博志愿者任务结束后,组员以个人为单位对自己两周的资料进行总结,点明要点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第二,世博工作结束,结合组员个人的要点问题和感想,我们依此制定一张社会问卷调查表,我们会把目标人群锁定在青年,因为青年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注重把握青年的思想可以更容易把握未来社会思潮的趋势。在调查结束后,进行数据资料整合。
第三,我们需要把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用外国的案例与本国相比较,找出问题,同时也寻找外国案例中先进的理念。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又得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问题及方案。我们可以通过相互比较,从大众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再从一个企划者的角度,总结出还有哪些可以改进提升的地方。
3.议题总结和修正改进阶段
这个阶段以结合数据资料解决问题,挖掘内涵为主。我们把之前资料分析汇总,与指导老师交流,明确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媒体宣传上,把立体的点再重新规划到一个中心上来,得出为以后通过大型活动来加强公民素质的方案提出可行性意见。
三、媒体宣传引导
1.媒介宣传现状及问题
自2002年12月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到2010年举办世博会期间,有关部门采用了丰富多彩、颇具匠心的多种传播手段和策略,进行有关上海世博的主题宣传和推广工作。例如: 2003年的征集会徽活动;2004年的征集会歌活动;2005年的征集“世博”展示策划方案以及吉祥物等的活动;2006年的“迎世博,学礼仪——百万家庭学礼仪”的活动,等等。2007年更被定为“世博”工作要“全面升温、全面加快”的一年。
作为媒体,特别是在得到市民极大信任的前提下,其作用尤为凸显。
媒体的第一作用是宣传和造势。上海世博会自身的宣传范围和力度已经做得比较到位,特别是官方网站的开通,为大众了解世博会提供了全面、快速、直观的途径。
另外在世博进行之际,对于游客也有引导的作用的,例如:每天媒体都会播报园区游客数量,入园高峰时间和位置,于是便造成了媒体跟着游客报道,游客又跟着媒体走的现象,形成一个反应极快的循环。于是造成了媒体报道哪个园区入口空闲,马上那个入口便拥挤,一旦媒体报道哪个入口拥挤,没多久马上又空闲。在几天的“折腾”以后,世博局局长洪浩也只好苦笑道:“我们还需要摸索规律”。
由此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世博开门便遭受“冷遇”的原因。试运行几天园区内拥挤的排队情况被媒体曝光以后,很多游客仿佛都患上了“世博恐惧症”,担心排队担心拥挤,于是集体“放鸽子”,从而造成了开园以后的冷遇现象,媒体在其中也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媒体对于世博会的报道,应该更多地注重“全方位”,不能片面地针对某些点和面,这样会容易造成市民被误导,从而影响他们对世博的参观计划。例如热门场馆排队长,媒体不妨在报道“长”的事实以外,也注意通告哪些场馆排队“短”,从“报道”更多地转向“引导”和“分流”或许效果会更好。
2.公民对媒体宣传的认知度
市民获知世博的渠道有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牌、报纸、网络、杂志、交通广告、人际传播等,据相关调查显示:
了解到上海“世博”主题的渠道:电视12.9%(80.6%),报纸8.6%(53.8%),户外广告牌6.3%(39.4%),网络4.3%(26.9%),广播4.1%(25.6%),杂志3%(18.8%),交通广告2.1%(13.1%),人际传播2.1%(13.1%)(说明:括号里是以16%的“知道”人群为总体而计算出来的百分比)。
了解到上海“世博”标志的渠道:电视14.7%(70%),户外广告牌7.9%(37.6%),报纸7.1%(33.8%),网络3.3%(15.7%),交通广告2.6%(12.4%),杂志1.6%(7.6%),广播1.5%(7.1%),人际传播1.2%(5.7%)(说明:括号里是以21%的“知道”人群为总体而计算出来的百分比)。
显然,电视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并且是其他宣传手段望尘莫及的。而这次世博的官方网站也是一大亮点,市民可以通过其网站得到大部分信息,甚至预约场馆,让我们看下关于世博官网的调查。
上海市民接触“世博”官方网站的情况为:“是”占7.4%,“否”占92.6%。
网络尽管与电视、报纸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似已较为稳定地超越了广播;最后,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作用甚弱。
从以上数据可见,虽然在世博会开幕之前,有关部门对于网络报以很大的期望,但是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不过网络还是起到很大辅助作用,在园区内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
3.合理利用交通设施上的传媒工具
作为快速高效的经济城市——上海,人群对地铁出行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地铁电视的高接触率,地铁移动电视成为“每日必达”的高效媒体。调查显示,90.3%的上海居民曾经通过地铁移动电视获取世博的相关信息,对地铁电视获取信息的依赖度甚至超过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了解世博的第一信息窗口。
观众对地铁电视所播放世博相关内容的好感度比较高。通过地铁电视,增加了观众对世博会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世博会的好感。地铁电视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对世博信息多样化以及及时性的需求,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到达方式,能让观众在旅途中就能及时收集到实用可靠的信息。这些优势是其他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也使得地铁成为了助力世博会传播的优质载体。
随着地铁在城市交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地铁的作用不仅仅是承载运输功能的交通工具,更能引领城市发展的轨迹。而地铁电视不仅成为大众及时了解信息的第一“快”媒体,在大事件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大众生活形态链中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四、结论与思考
毋庸置疑,世博会为提高市民素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世博包含了两个层面或形态,一个是“硬”世博,包括我们的场馆建设、各种开幕和闭幕仪式、参观展览,等等;还有一个是“软”世博,包括我们的文化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环境的呈现,还有市民素质的提高,等等。既有显世博——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的世博,也有隐性的世博——我们整个城市文化素质和文化形象的提升和展示,隐世博的根本基础主要是市民的文化素质,它要通过整个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表现出来。
如世博一类的大型节事活动,向承办方提出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上的要求,更有文明程度、市民素质方面的要求。世博给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世界性的文明要求。因为世博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活动,这对于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要求上海市民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中西文明的区别,尊重西方文明的一些惯例,例如中国文明中不太重视公共生活和私生活的界限(上海的睡衣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是非常重视的。再如西方文明强调的谦让原则,即强势让弱势的原则、成人让儿童的原则、汽车让行人的原则、健康人让残疾人的原则,这些原则在中国还要不断地加以重视。大型节事活动中要更多地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尊重客人等都有一系列文化素养方面的呈现模式,比如琴棋书画的呈现模式、语言文明的呈现模式等。其实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活动,世界客人也希望上海市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文化素质之美、修养之美。
世博会等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给市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①要改善硬件环境,提高文明意识,通过硬件环境的改善把文明意识提高。硬件的设置是提高文明意识的基础,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文明意识而较少重视硬件环境的改善,这次世博会的召开给我们提供了改善硬件环境的大好契机,但是还要进一步加强。②要改善制度环境——文明生活、文明意识、文化素质的制度环境,鼓励文明行为。比如说,要设立更多的义务监督岗,这是一个制度的建设。软的规范制度方面,要更多地突出“劝”与“奖”的作用,而淡化“罚”与“惩”的作用。③除了现在我们已经举办的活动,还要更加紧锣密鼓地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活动,例如针对上海人乱扔垃圾的行为,可以开展“上海干净”的行动;针对上海人不排队的现象,可以开展“上海秩序”宣传月、活动月;针对上海厕所管理问题可以开展“上海OK”活动,所有的厕所都放置免费的纸张,然后再设置监督岗、监督员,等等。
世博等大型节事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瞩目的荣誉与骄傲,还有不容松懈的责任与重担。大型节事活动,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播撒世界,更引来了无数好奇与审视的目光;将华夏五千年厚重底蕴与瑰丽文化向世界推广,也引来了各国的关注与监督。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被更多地激发,提高文明素质,从自身做起!
【注释】
[1]张润慈、李立,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陈舒雅,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中美经济专业学生。
[3]张琦,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涉外文秘专业学生。
[4]张润慈、李立,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