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肝源性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

时间:2024-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在肝炎发病过程中出现高血糖及糖尿。肝源性糖尿病分为两型:①1型。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肝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损害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患者血浆胰岛素含量绝对减少,因肝脏灭活功能减弱而致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二者协同引起血糖升高。

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在肝炎发病过程中出现高血糖及糖尿。肝源性糖尿病分为两型:①1型(胰岛素依赖型)。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肝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损害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证据是患者血清含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HBV可直接感染胰岛B细胞,与本型糖尿病的发生也可能有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患者血浆胰岛素含量绝对减少,因肝脏灭活功能减弱而致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二者协同引起血糖升高。②2型(胰岛素非依赖型)。其发病机制是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和生理作用下降,使肝脏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敏感降性低,从而形成肝细胞内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内胰岛素抵抗使肝脏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大为下降,以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同时,肝外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降低,故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能力下降。这类患者血浆胰岛素绝对含量正常或升高,而相对含量不足,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也因肝脏灭活减少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本型多见,胰岛素疗法效果差,二甲双胍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