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时间:2023-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李怡颖[1]一、项目背景(一)中国网络新时代的来临20世纪末,人类社会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二)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应该是从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诞生时算起。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李怡颖[1]

一、项目背景

(一)中国网络新时代的来临

20世纪末,人类社会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各类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生活空间。中国的网络文学随着中国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它完全可以构成一部有独到价值和启示意义的文学发展史。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前者几乎不受出版资源、版面容量等方面的限制,更为关键的是,网络文学已超过4.85亿读者,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0亿,手机网民3.18亿,较2007年第一次调查的数据21 000万翻了数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GLD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中国目前拥有183万个网站,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以后存在的网站将更有说服力、社会影响力和竞争性(引据同前)。

首先,我们要对网络文学进行一个定义,我们所说的网络文学一般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以及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接力小说”等。

现在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二)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应该是从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诞生时算起。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之后,1994年2月由方舟子等人创办的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由此,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幼芽萌生了。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成为网络文学平台推广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通俗文学热潮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影视大片的引进,在国内年轻的读者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此时网络开始起步,恰好给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此后便逐渐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也就是说,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比较良好的读者认知基础,它并不是剑走偏锋的狭隘文学创作形式,不是小众化读者的选择,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一份线上进行的关于网络文学认知度的调查中,18~30岁的群体占到了所有调查者的87.14%;职业方面,学生则占49.05%。这两组数据也体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二个特点,那就是读者的偏年轻化。同时,对于网络写手年龄的调查数据更能够证明上述观点,在问卷提供的四个年龄段中(0~11岁、12~20岁、20~30岁、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写手占到了97.56%,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于是有人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当前中国网络写手不计其数,相关网站也纷繁复杂,由于网络文学是粗放经营,很多人都认识到网络作品文学性含量不高,这是网络文学的第三个特点,同时也是它的一个常为人诟病的弊端。这是由于中国的网络文学脱胎于通俗文学,身上还带着许多后者的影子。

二、对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一)网络传播视阈下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再认识

1.网络写手和受众心理的改变

网络文学创造了一个大众文学写作的机会。在网络文字出现之前,文学依赖于传统媒体,文学的价值取向一直与杂志的风格和编辑的个人偏好有关。因而文学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网络文学的出现,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作者和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心理接受能力。基于本身的双向交流的特性,即作者边发文,读者边评析的互动模式,网络文学开拓了倾诉的空间,解放了文字的话语权,打破了信息由少数人流向大多数人的定式格局。

2.网络传播建设的拓展

网络文学发展不单单是作者网上发文,读者网上阅读的单一模式,而逐渐走向了多媒体化,首先体现在了其所承载的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网络文学的推广和传播中来。其次也体现在了网络媒体内部形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产品众多,博客、微博和论坛贴吧,以及专门的网络文学网站,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介形式承载了网络文学,而不仅仅限于网站一项。最后也体现在了受众所使用的媒体终端的多样化。由于手机等移动媒体的推广,读者接受网络文学的媒介终端的选择上也趋于多样。

(二)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主要缺陷

1.网络文学缺乏严格的质量审核

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繁多但质量不足是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很多学者在谈论网络文学时候不可避免的问题,更是阻碍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精神在为大众带来写作自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缺乏质量审核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其每天发布的文学作品数以千篇,而这个数目还是经过网站编辑、社团编辑审核过的数目。

2.网络文学内容及题材的局限性

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缺乏大气、沉雄、深刻、庄严等文学作品所应有的特点。当下中国网络文学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类:

(1)以潇湘书院和红袖添香为代表的情感类纯文学网站,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玄幻、武侠、奇异类长篇创作门户。

(2)以新浪读书为代表的长篇读书频道。

(3)以天涯社区、豆瓣为代表的论坛文学。随着近几年出版方对网络文学的介入,网络文学的功利性开始突现。文学的创作缺乏艺术的承担感,网络书写常常只关注个体存在,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络写作团体承担的文学责任。网络文学作品普遍存在缺少思考、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不讲技巧、低级趣味等问题,写作题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多为武侠玄幻、校园言情、古装穿越),写作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

3.网络文学缺少高质量的评论

任何一支文学力量的发展都和文学批评紧密相连,目前来看网络文学批评是网络文学的一个软肋,这也导致了网络文学发展一直不够充分。初期的网络文学评论多半由传统文学的作家、评论家来承担,甚至连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大赛的评委都是由从未涉及过网络的传统作家来承担。这些作家不熟悉网络环境,没有参与过网络文学的创作,不可能构成网络文学评论的主体,因此网络文学的评论必须要由网络环境来催生。但是活跃于网络文学的人大多都是网络文学的书写者或阅读者,因此评论数量少、且质量又受其本身能力的限制。

三、当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若干建议

纵观中国网络文坛20年,无数的优秀写手成名于各大网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群体对文化更加多样的需求,网络文学渐现疲态。我们熟知的豆瓣网开始“去草根化”,天涯论坛有走向“小众精英控制”之嫌,盛大文学则面临“寡头统治”的危险局面,如何扭转颓势,是中国网络文学今后发展主要考虑的问题。

1.网站内容的选择

前文多次提到网络文学的浅薄性,因此网站编辑要做好把关人,通过优化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来提升网站层次。网络文学带来写作的新模式使网络写手可以创新,但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剽窃、抄袭。网站方不要过于在意作品的点击率而用马甲等手段实现作品的虚假繁荣,应侧重于作品本身和文学评论的质量。

2.网站盈利模式的选择

现在许多网站一味地采用付费方式来提高原创文学写手们的积极性,却忽略了读者的感受。笔者认为,在新书发布伊始,可以先将部分章节免费提供给读者,待勾起读者兴趣再谈利益需求。与此同时,对于读者喜爱的一些老的经典的作品也可以“解封”,免费提供给读者再次回味。这样的两种模式交叉进行,更加有利于网站的市场化运营。对于天涯、豆瓣等非专业文学网站,开设周边博客、相关社区论坛、发起线下活动等方式则比较有利于聚集读者,提升网站的点击率。

3.网站合作方的选择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品由于受读者欢迎而走向实体出版;网络文学的作家和写手在被传统媒体认可之后,走进传统媒体依然从事文学创作的活动;一些传统的作家甚至开始尝试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社,杂志社等开始与文学网站联合共同举办文学大赛。网站一家独大虽有利可图,但是联合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商效果会更好。另外,针对某些格外受关注的网络文学作品,特别是玄幻类的,如《诛仙》,可以与游戏开发商合作产生更为多样化的利益点。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是个社会关注度很高,又见仁见智、颇具争议的话题。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网络文学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相信在网站运营方、出版方、原创文学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文学形式将有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4]金振邦.新媒介视野中的网络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李怡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9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