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适用范围】 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出现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
【操作步骤】
1.判断意识
双手拍击患者肩部并呼叫患者(喂,喂!你怎么啦);压迫眶上神经,观察有无反应;翻开眼睑观察瞳孔。观察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
2.摆放患者为复苏体位
(1)迅速使患者去枕平卧,揭开棉被,取下床头挡;
(2)胸部下垫按压板,解开衣扣,充分暴露胸部;
(3)打开口腔,清除气道分泌物,有义齿者将义齿摘除,有舌后坠时置口咽通气道。
3.以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左手放至患者前额,手掌向后压,使患者头后仰;右手示指、中指放在患者颏部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
4.评估呼吸
抢救者面部贴近患者口鼻,头侧向患者胸部,评估呼吸10s。
耳听:耳听呼吸道有无气体通过声音。
面感:面部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
眼观:眼睛观察胸部有无呼吸运动。
5.判断患者无呼吸,立即给予2次人工呼吸,查看胸廓起伏
(1)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法:EC法固定面罩。右手拇指、示指呈C形握住面罩底部,罩住患者口鼻密闭气道,其余三指分开呈E形勾住患者下颌骨骨性部分,用力上托打开气道,左手挤压球囊。
(2)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①右手中指和示指呈剪刀式托起下颌关节的下方,将下颌向上抬起;拇指轻按于下颌部,使口张开;
②用放至患者前额处手的拇指与示指捏闭患者鼻孔;
③抢救者深吸气后,张口紧紧包住患者口唇,形成一个封闭的气道用力吹气;
④吹气完毕,放松捏鼻翼的手,此时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同时有空气逸出的声音;
⑤如果通气成功,进行第二次吹气,两次吹入气体应在2~3s内完成。
6.患者呼吸道无梗阻,以耳听、面感、眼观、手摸法判断呼吸、心跳10s
手摸颈动脉搏动:右手示指、中指触摸到患者甲状软骨后,旁开1.5~2cm触摸颈动脉搏动。
7.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紧急呼叫医生、护士,计时。
8.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1)右手示指和中指确定两乳头间的胸骨位置,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段略下处部位,右手掌置于其上,两手平行重叠交叉。或右手中指沿肋下缘摸到与胸骨交接处定位,示指靠上中指,左手掌根部挨着示指放在胸骨上,手指伸开,右手放在左手的上面,手指向下弯屈,与左手指交叉;左手指离开胸部。
(2)抢救者上身前倾,双肩对准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双臂绷直向下有规律的、平稳的进行按压。
9.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以此法做5个循环,评估患者呼吸、心跳。
10.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注。在静脉通道建立之前,可行气管内给药。
11.除颤,室颤时用非同步除颤。若不成功,首选利多卡因1.0~1.5mg/kg静注,每3~5min可重复,也可用溴苄胺5mg/kg、硫酸镁1~2mg、普鲁卡因胺17mg/kg静注,然后再除颤。
12.呼吸、心跳恢复,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1)测量血压,收缩压至8.0kPa(60mmHg)以上;
(2)观察颜面、口唇、甲床及皮肤的颜色,发绀减轻,色泽红润;
(3)取棉签一根,刺激睫毛有反应;
(4)取手电筒观察患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较前缩小,表示大脑有足够的氧和血液供应。
13.复苏成功后,继续高级生命支持。
14.撤除按压板,整理衣服,头部垫枕,盖好棉被。
15.将心跳骤停时间和心肺复苏时间准确记录于护理记录和病历中。
【注意事项】
1.发现心电示波呈一条直线时,护士要首先检查监护电极片是否脱落。
2.如患者为误吸、上消化大出血等情况,需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3.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方法:一只手规律性地挤压球体,将气体送入肺中,提供足够的吸气/呼气时间(成人:12~15/min,小儿:14~20/min)。有氧源时,将氧流量调至8~10L/min,挤压球囊1/2,潮气量为6~8ml/kg(潮气量:400~600ml);无氧源时,应去除氧气储气袋,挤压球囊2/3,潮气量为10ml/kg(潮气量:700~1 000ml)。
4.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时间及速度应适宜,避免过快或过大压力通气。吹气时间一般持续1s以上,每次吹入气量为800~1 200ml(吹入的气量大约是正常平静呼吸潮气量的2倍),以确保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吹气后头应转向患者胸部,观察呼吸情况并注意避开患者的呼吸道,防止吸入患者呼出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
5.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均为30:2。
6.胸外心脏按压位置要准确,偏高造成无效按压,偏低易引起肝破裂,偏向两侧易致肋骨骨折产生气胸,心包积血等。
7.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应正确
(1)不能冲击式的猛压。
(2)向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3)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4)按压至最低处时应有一明显的停顿。
(5)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得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6)按压频率:100/min。
(7)按压深度①成人:4~5cm。②5~13岁:2~3cm。③婴幼儿:1~2cm。
8.抢救人员替换时,应尽量缩短中断时间,一般不超过5s。
9.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不同
(1)大脑:4~6min。
(2)小脑:10~15min。
(3)延髓:20~25min。
(4)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min。
(5)肝细胞:1~2h。
(6)肺组织:大于2h。
10.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心室颤动: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30%,在猝死中占90%。
心脏电-机械分离: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11.病人心跳呼吸停止时的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搏动摸不到;
(3)面色苍白或转为发绀;
(4)部分病人可有短暂抽搐,伴头眼偏斜,随即全身肌肉松软。
12.口对口或口对鼻通气的作用原理
(1)空气中氧含量为21%。
(2)呼出气中氧含量为16%~18%。
(3)吹气时潮气量较正常大(正常的1~2倍,大于800ml),即可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保持在75mmHg左右,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附:双人心肺复苏术
系指两人同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进行人工呼吸。
其要点为:
1.两人必须配合协调,吹气必须在胸外心脏按压的松弛时间内完成。
2.按压频率为100/min。
3.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即30次胸外心脏按压中进行2次人工呼吸。
4.为达到配合默契,可由按压者数1,2,3,4,5,在数15和30完毕后的松弛时间内由人工呼吸者吹气;以此法周而复始的进行,直至复苏。
5.进行人工呼吸者除负责人工呼吸外,还应注意触摸动脉,观察瞳孔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