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的眼病食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中医学上就有疾医、疡医、兽医和食医之分,在中医学最早经典著作中就有许多关于食疗的论述,如《黄帝内经》中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用食材有50种以上,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食疗的论述更多,如服桂枝汤后喝热粥以助药力。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专篇,并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3000多年前先秦古书《山海经》列举鸟类、鱼类、植物类食疗眼病就有7种,“其鸟类当尾……食之不眴目(《西山经》)”“其久已鸟焉……名曰鸪鹨,食之不眯(《北山经》)”“其中有鸟……名曰鸽鹊,其名自呼,服之不眯”“是多冉遗鱼……食之使人不眯(《西山经》)”“有草焉……名曰植、楮……食之不眯(《中山经》)”。据考证,在先古时期有5种动物和2种植物食之不眯。可见,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眼病食疗养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眼病食疗和其他的自然科学发展是同步并进的,一般认为,南北朝以前眼病食疗养生处于萌芽阶段,隋唐时期为奠基阶段,宋元时期为独立发展阶段,明清为兴盛阶段,但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眼病食疗和眼科却处于衰落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眼病食疗得到了蓬勃发展。现按历史朝代顺序将中华眼病食疗发展历程简介如下。
1.南北朝以前之眼病食疗 这一时期远自上古至南北朝为止,经历了中华历史上夏、商、周、秦、汉诸代。在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经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一食对症治疗眼病的年代之后,开始对眼病辨证论治,对症施食进行初步探索,但无系统资料,而散见在各种文献中,该时期眼病食疗,散见在各种眼科书籍,重要文献有《黄帝内经》《神龙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
2.隋唐时期之眼病食疗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从而促进了眼病食疗的发展。这一时期眼科书也比较多,如《龙树眼论》《刘皓眼病论歌》《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眼病食疗文献,说明中华眼病食疗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认识。
3.宋元时期之眼病食疗 宋元时期,即公元960-1368年,历经400余年,眼病食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北宋元末年间(公元1076-1085),太医署设有九科,眼科成为独立专科,这为眼病食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时涉及眼科食疗的著作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和《原极启微》等。
4.明清时期之眼病食疗 自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之前约470余年间,中华眼科的发展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段时期不论眼科眼病食疗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均大大超过了从前各代。主要的眼科著作有《一草亭目科全书》《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眼科审微》《眼科篡要》《眼科百问》《异授眼科》《银海指南》《眼科奇书》等。有关眼科相关食疗文献《普济方》《医方类聚》《薛氏医案》《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医宗金鉴》等。
5.近现代之眼病食疗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由于清朝朝政腐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项事业逐渐衰落,中华眼病食疗处于衰退阶段,当时仅有《眼科金镜》《眼科青华录》《中西医眼科汇通》3本专著,眼病食疗验方也比较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医学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中华眼病食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眼科专著有唐由之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路际平的《眼科临证笔记》,姚和清的《眼科证治经验》,陆南山的《眼科临证录》,韦文贵的《眼科经验选》,陈达夫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张皆青的《眼科证治》,庞赞襄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以及《陈南溪眼科经验》等。大型眼科参政书:如唐由之、肖国士的《中医眼科全书》,李传课的《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著作中医研究院广安医院眼科的《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白内障》,陆绵绵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李传课的《新编中医眼科学》,张仁俊、徐锦堂的《中西医角膜病学》等,上述眼科专著也仅介绍数量不等的眼病食疗验方。
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疗引起了广大医药、营养学家及普通百姓极大的关注,因为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保持身体健康,还可延年益寿,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眼病患者来说,食疗也具有治本的作用。据记载古代用羊肝治夜盲症,因为羊肝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现在眼科仍然沿用此方,经临床证实确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千百年来眼病食物疗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中西医结合的食疗理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眼科已和世界先进国家眼科接轨,使眼病食疗在临床中显得更为重要。本法还具有取材简便、安全无毒、经济适用的特点,因此,深受广大眼病患者和眼科医师的欢迎。
(张仁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