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入血液会怎么样

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入血液会怎么样

时间:2023-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一)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诊断要点】

1.有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原发疾病

(1)出血性原因包括:胃肠道出血;创伤手术出血;内出血如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

(2)非出血性原因包括:脱水如腹泻、呕吐、利尿药过量;积液如腹水;皮肤失水如烧伤等。

2.符合休克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每小时<0.5ml/kg、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5mmHg或肺动脉楔压<8mmHg等指标。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积极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2.补液 可以选择晶体溶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和等张平衡盐溶液)和胶体溶液(如白蛋白和人工胶体液)。由于5%葡萄糖注射液很快分布到细胞内间隙,因此不推荐用于液体复苏治疗。

3.输血 对于血红蛋白<70g/L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考虑输血治疗。大量失血时应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

4.血管活性药 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临床通常仅对于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

5.纠正酸中毒 应着眼于病因治疗、补液治疗,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逐步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因此,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或pH<7.20。

6.复温 严重低血容量休克伴低体温的患者应及时复温,维持体温正常。

7.支持治疗 休克晚期可能会出现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注意器官支持治疗。

8.临床监测 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尿量是反映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当尿量每小时<0.5ml/kg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体温监测亦十分重要,低体温有害,可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当体温<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二)经典处方及用药解析

处方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0ml

用法:静脉滴注

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 500ml

用法: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注射液 250ml

用法:静脉滴注

同型鲜血 400ml

用法:静脉滴注

【适应证】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

【用药解析】 补充血容量应先估计失血量,失血量在800ml以内者,可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1500ml,或加输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然后视病情变化调整输液量。失血量1000ml以上者,应加大补液量,加快补液速度,也应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先导。待循环有所改善后,对血细胞比容较低者可考虑输入全血。虽然在失血性休克时,丧失的主要是血液,但在补充血容量时,并不需要全部补充血液,在抽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后,即可自静脉内快速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在45min内输入1000~2000ml,如果检查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在30%以上,则仍可继续输上述溶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不必输血;如果失血量大或继续有失血,应接着输入已配好的血液。全血有携氧能力,可改善贫血和组织缺氧。但仍应补充一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这种晶体液和血液合用的补充血容量的方法,可补充因钠和水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降低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的黏度和改善微循环的血液灌流;输血最好为新鲜血,在补充血容量的过程中,也可采用血浆代替部分血液,血浆可以维持胶体渗透压,防止水分从毛细血管渗出。

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为血容量补充药。本品静脉滴注后,较长时间停留于血液中,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回流增多,迅速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并增加细胞膜负电荷,使已聚集的细胞解聚,降低全身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有抑制血管内红细胞聚集作用,用于改善微循环障碍,临床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有出血倾向和心力衰竭者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