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寰枢椎半脱位或脱位均是不稳的一种表现。病情较轻的不稳在寰枢椎中立位时解剖结构位置基本正常,在过伸及过屈动力位片上方可表现出来即动态不稳。不稳原因主要4种:创伤、炎症、局部畸形和肿瘤。不稳机制分两种:骨性与韧带结构不稳。骨性结构不稳指寰枢椎及其椎间关节的损伤,引起相互间正常解剖关系的破坏,导致该部支持作用和运动功能的异常,并合并神经组织受压。齿突骨折是主要不稳因素;韧带结构不稳定主要是指横韧带的损伤。
【临床表现】
寰枢椎不稳定可致颈髓压迫,主诉颈枕部疼痛,或合并有神经症状。
【影像技术】
1.侧位X线片及伸屈位X线片 根据寰齿间距的变化诊断寰枢椎不稳。
2.颈椎CT 从水平面观察脊柱的前后和椎管的变化。横断面上能显示椎体和椎弓形态、椎管大小,还能测定寰枢间距。
【诊断要点】
1.摄颈椎侧位屈曲位,伸展位和中立位X线片,测量指标:
(1)寰齿前间距:>3mm为寰枢椎不稳;3~5mm单纯寰椎横韧带断裂;5~10mm除横韧带外可有翼状韧带断裂;10~12mm脊髓受压。
(2)脊髓有效间隙即齿突后缘至寰椎后弓前缘距离。Steel椎管矢径三等分理论:寰枢椎平面脊髓直径(SAC)8~10mm,齿突10mm,其他8~10mm,SAC≤10mm可致脊髓不可逆伤。
(3)脊髓有效间隙变化率即不稳定指标(instability index,Ⅱ)=(max.d-min.d)/max.d×100%,max.d为屈曲位枢椎椎体后缘上方至寰椎后弓前缘距离,min.d为伸展位枢椎椎体后缘上方至寰椎后弓前缘距离。Ⅱ是判定寰、枢椎不稳定较准确的指标。ADI、SAC为静态性测量指标,Ⅱ为动态性指标。通常认为Ⅱ≥22%潜在寰枢椎不稳定。
2.CT:主要观测寰枢关节变化,但要注意寰椎可前移位,也可后移位(图3-2-36,图3-2-37)。
图3-2-36 寰枢椎不稳
X线开口位(A)示:齿突外形陈旧性骨折;颈椎侧位X线(B)示:齿突密度增高,寰椎前移位而ADI间隙<3mm;颈椎MRI矢状T2WI像(C)示:齿突信号略显混杂,形态未见异常,脊髓未见受压;CT横断平扫(D)示:齿突纵行骨折线;CT冠状MPR重建(E)示:齿突愈合不良,两侧寰齿间隙不对称,提示寰枢椎不稳
图3-2-37 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
CT矢状MPR重建(A)示:齿突基底部骨折、移位;颈椎侧位X线片(B)示:寰枢椎脱位;牵引后侧位X线片(C)示:复位满意;Gallie后路融合加齿突螺钉术后正位(D)、侧位(E)片示:寰枢椎已经融合,脱位完全复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