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管内皮瘤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中间型或未定型。弥漫浸润生长但不转移。组织学上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当内皮细胞有上皮样改变时称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应考虑为交界性或临界性低度恶性。血管内皮瘤罕见,发病年龄10~75岁,20岁以下多见。病变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出现局部钝痛,有压痛,神经根痛。病理性骨折少见。
【概念】
血管内皮瘤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中间型或未定型。弥漫浸润生长但不转移。组织学上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当内皮细胞有上皮样改变时称为上皮样(组织细胞样)血管内皮瘤。应考虑为交界性或临界性低度恶性。
【临床表现】
血管内皮瘤罕见,发病年龄10~75岁,20岁以下多见。病变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出现局部钝痛,有压痛,神经根痛。病程长短不一,可数周至数年。病理性骨折少见。
【影像技术】
X线摄片、CT、MRI诊断均缺乏特征性征象。
【诊断要点】
1.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楚锐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性硬化和骨膨胀(图4-6-4)。
2.溶骨与硬化共存的混合性病变不少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不常见。
图4-6-4 血管内皮瘤
颈胸椎矢状MRI(A~C)示:T1椎体溶骨性破坏,且向后膨胀压迫脊髓,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清楚锐利,病变上下两端蛛网膜下腔呈“钢笔尖”样变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