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脊柱转移性骨肿瘤

脊柱转移性骨肿瘤

时间:2024-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大多数脊柱转移性肿瘤起初无症状,出现症状时,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脊柱转移性肿瘤主要位于椎体,往往从前方压迫锥体束或前角细胞,故常以运动功能损害先出现。脊柱转移瘤为多椎骨病变,大部分脊柱转移瘤累及椎体和附件,较少单独累及椎体或附件,影像表现为三种类型:成骨型转移灶、溶骨型转移灶和混合型转移灶。直肠、结肠癌发生的脊柱转移主要为溶骨性破坏,X线片显示椎弓根破坏,称椎弓根阳性。

【概念】

骨转移瘤好发于含红骨髓丰富的骨松质,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脊柱肿瘤,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其次为淋巴道。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脊柱转移瘤并无肺转移表现。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可能出现脊柱转移,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肾癌是最容易转移到脊柱的原发瘤。受肿瘤细胞的影响,骨转移组织可出现反应性骨破坏和反应性骨增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X线片上则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性改变。

【临床表现】

4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大多数脊柱转移性肿瘤起初无症状,出现症状时,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白天疼痛轻,夜间重,甚至必须用强止痛药才能入眠。疼痛在初期为间歇性钝痛,逐渐加剧变为持续性剧痛,难以缓解。脊柱转移性肿瘤主要位于椎体,往往从前方压迫锥体束或前角细胞,故常以运动功能损害先出现。

【影像技术】

1.X线片、CT、MRI、ECT对定性和定位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2.CT明确骨皮质及骨小梁的微小破坏。

3.MRI脂肪抑制成像和ECT对椎体内微小病灶的异常信号最为敏感。

4.MRI对骨松质的变化尤为灵敏,能反映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

5.绝大部分转移灶表现为ECT的核素异常浓集。

【诊断要点】

脊柱转移瘤为多椎骨病变,大部分脊柱转移瘤累及椎体和附件,较少单独累及椎体或附件,影像表现为三种类型:成骨型转移灶、溶骨型转移灶和混合型转移灶。成骨型转移灶为致密硬化改变,血供少,椎旁软组织肿块少,病理骨折少。溶骨型转移灶为低密度骨质破坏,肿瘤血供丰富,椎旁软组织肿块常见,病理骨折多见。混合性病灶为上述两种改变的混合存在,成、溶骨可同时出现在一个椎骨内,也可出现在不同的椎骨内。

1.X线片 早期仅表现骨松质的稀疏(图4-9-1、图4-9-2A~B、图4-9-8A~B、图4-9-11A~B)。脊椎转移瘤大致分三种: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直肠、结肠癌发生的脊柱转移主要为溶骨性破坏,X线片显示椎弓根破坏,称椎弓根阳性。

2.CT 转移病灶早期表现为骨松质内骨小梁稀疏、消失以及细小片状硬化。典型转移表现椎体溶骨性(图4-9-2D~E、图4-9-3E~F、图4-9-4)、成骨性病灶(图4-9-5)或混合性破坏(图4-9-6)以及肿瘤侵入硬膜外腔或椎旁软组织,肿瘤边缘多无硬化,基质钙化亦不多见。

图4-9-1 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1转移

L1椎体前缘见溶骨性破坏,边缘不整,椎体楔形变,椎前软组织肿胀

图4-9-2 S1、2与L5转移性低分化癌

X线正侧位片(A~B)示:L1椎体溶骨性破坏,病理性压缩骨折,右侧椎弓根破坏;ECT片(C)示:左膝、腰骶椎、胸椎有多处放射性核素异常浓集;CT横切面(D~E)示: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小梁稀疏,椎旁软组织肿块

图4-9-3 肾透明细胞癌T1转移

T2WI矢状(A~B)示:T1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呈低高混杂信号,累及附件;T1WI矢状及横断位GD-DTPA(C~D)示:T1椎体右侧溶骨性破坏呈低高混杂信号,椎体膨胀脊髓受压,椎体后一大的软组织肿块低信号变;CT平扫及重建(E~F)示:T1椎体、附件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ECT片(G)示:脊柱、骨盆有多处放射性核素异常浓集

图4-9-4 腰椎转移溶骨性

CT横切面(A)示:椎体前缘有一圆形溶骨性骨破坏区;B示:右侧椎板、椎弓后结构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

图4-9-5 腰椎转移成骨性

腰椎CT横切位(A~B)见椎管前椎体成骨性骨破坏

图4-9-6 脊柱混合性转移

腰椎CT横断位(A~D)示:椎体和附件同时见成骨性和溶骨性改变,呈圆形及不规则形病灶

3.MRI 表现椎体骨质破坏,表现出异常信号,横断面可显示附件受累(图4-9-7、图4-9-8E~F、图4-9-9A~B、图4-9-10A~B、图4-9-11C)。GD-DTPA增强后强化明显,可区别大部分肿瘤的良恶性(图4-9-3A~D)。

4.核素骨扫描(ECT) 异常浓集。(图4-9-2C、图4-9-3G、图4-9-8C、图4-9-10C、图4-9-11E)。

5.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有助于发现微小原发灶和软组织转移灶。

图4-9-7 颈椎转移

矢状与横断T1WI像(A~B)示:C5呈低信号病理性骨折,无膨胀,椎体破坏边缘无硬化等良性表现;T2WI像(C)示:C5椎体信号增高,向后压迫脊髓;GD-DTPA增强(D)示:C5椎体肿瘤明显强化;呈中低混杂信号

图4-9-8 前列腺癌L3转移

前后位平片(A)示:L3椎右侧成骨性改变,左椎弓根影不清;侧位片(B)示:L3椎体前缘靠上终板有成骨性病灶,后缘骨质破坏,椎体边界不清;ECT片(C)示:右肘、腰椎、骶椎有放射性异常浓集形成;动脉血管造影(D)示:L3肿瘤侵犯;矢状T1WI像(E)示:L3椎体破坏呈低信号;T2WI像(F)示:L3椎体肿瘤呈低高混杂信号,向后压迫脊髓;CT横切面(G)示:椎体呈成骨性、溶骨性破坏,压迫脊髓,侵占椎管;H、I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Z-plate内固定术后

图4-9-9 寰椎椎体转移肿瘤

MRI矢状T1WI像(A)示:C1、C2椎体骨质破坏,呈低信号,无膨胀,颈前软组织略肿胀;T1WI像GDDTPA增强后(B)示:C1、C2椎体高低混杂信号,有明显增强征象;CT横切面(C~E)示:C1、C2椎体有成骨性和溶骨性的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

图4-9-10 肺癌骨转移

T1WI像矢状(A)示:L5椎体前下缘呈低中混杂信号改变;T2WI像(B)示:L5椎体前下缘呈低高混杂信号改变;ECT片(C)示:L5椎体有异常放射性核素浓集

图4-9-11 L4、5转移性腺癌

X线正侧位片(A~B)示:L5椎体椎弓影不清,椎体变扁、压缩,L4、5关节突关节影不清;MRI矢状位T1WI像(C)示:L5椎体变扁、压缩,呈低信号变,后上缘压迫椎管,上下椎间盘有嵌入征,L4、L5后结构处见低信号软组织肿块,轻度压迫椎管;CT横切位(D)示:两侧椎弓、关节突呈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左侧压迫椎管侧隐窝;ECT片(E)示:下腰椎有明显的放射性核素浓集;F~G示:手术后X线平片见生理前屈恢复,L4、L5椎后结构缺如,内固定在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