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本病以中老年居多,系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其病因至今未明,主要有以下学说:椎间盘变性学说(椎间盘变性致椎节不稳,刺激后纵韧带骨化且变性突出椎间盘分泌体液因子促进OPLL发生);全身骨质肥厚的相关学说(OPLL者常有全身性骨质增生的倾向);机械损伤学说(椎节不稳致周围组织刺激反应性骨化);糖代谢紊乱学说;钙代谢异常学说(OPLL者常伴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维生素D缺乏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致韧带骨化);其他学说(主要是遗传学说)。OPLL病理是一种明确起源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其成熟结构是由发育良好的哈佛系统组成的板层骨,不成熟结构常伴有编织骨或在边缘区有纤维软骨细胞增殖的骨化前沿。
【临床表现】
颈椎OPLL者表现与颈椎管狭窄症、颈椎病十分相似。以上肢的感觉迟钝、疼痛及颈部疼痛多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其特点是:程度轻重不同,可间歇性,呈慢性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瘫痪一般先从下肢开始;少数可先出现上肢症状或四肢同时发病。
1.上肢的临床表现 手臂肌力减弱、麻木及灵活性减退等;严重者不能持笔拿筷子等;握力减退,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为明显;可有痛觉障碍;腱反射多亢进,Hoffmann征多为阳性。
2.下肢的临床表现 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抬腿困难、呈拖步步态,有踩棉花感。双下肢麻木、痉挛,深、浅感觉减退。下肢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3.其他 主要是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排尿困难、无力或小便失禁,常有便秘、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肛门指诊有肛门括约肌松弛。胸腹部束带感。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影像技术】
1.X线片 了解椎管内骨化影的形状、位置、范围,侧位测量椎管狭窄率(骨化块最大前后径与同一平面椎管矢状径比)。
2.CT扫描 诊断OPLL常规检查,横断面显示骨化物的形态、突出程度、压迫脊髓程度。
3.MRI 可清楚显示椎管形态,有无侧隐窝的狭窄,骨化影在椎管内的位置、厚度,并可观察并存的椎间盘突出和脊神经或脊髓受压程度。
【诊断要点】
后纵韧带骨化程度与临床症状不呈正相关。
1.侧位X线片 椎体后方异常高密影,可呈连续条索状、片状或局灶性(图5-4-1)。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分四型:连续型(骨化呈条索状连续跨越数个椎体);节段型(于每个椎体后缘骨化块呈云片状分别单独存在);混合型(既有连续又有节段骨化块);孤立型(椎间盘平面骑跨相邻椎体后缘上下方)。
2.CT扫描 表现为椎体后缘明显高密度隆起影突入椎管(图5-4-2)。CT值反映骨化成熟程度,成熟的骨化灶光滑、界清、均匀致密;未成熟骨化灶密度不均匀、表面不规则呈云雾状或火焰状。CT横断面根据骨化灶形态分四型:平板型(呈平板状);蕈伞型(游离缘宽、基底部较窄呈蕈状);山丘型(骨化灶基底部宽、游离缘起伏不平);花束型(游离缘凹凸不平呈分叶状)。
3.MRI 椎体后缘条带状低信号(图5-4-3),有时难与硬膜囊、正常的后纵韧带等区别。
图5-4-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侧位平片(A)示:C2、3、4椎体后缘见纵行条状骨化影;颈椎CT轴位(B、C)示:椎体后缘椎管内可见骨化影
图5-4-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CT矢状位重建(A)示:C2、3、4椎体后缘椎管内可见纵行条状骨化影;颈椎CT轴位(B)示:椎体后缘椎管内可见骨化影
图5-4-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MRI矢状位T1WI像(B)、T2WI像(A)示:椎体自C2~C5连续4个椎体后缘条状低信号影,椎管狭窄,脊髓呈受压改变;MRI横断位T2WI像(C)示:骨化的后纵韧带于椎体后缘呈结节状低信号影,脊髓受压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