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烦”的论述

有关“烦”的论述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頁”,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从“烦”取义的字皆与烦乱等义有关。故“烦”可作“闷”解。“闷”,指胸中郁闷不舒,难于言状的一种自觉症状,简称“胸烦”“胸中烦”。《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烦”。“身体疼烦”系“身体烦痛”之倒装。所谓“咳嗽烦苦”,即咳嗽频繁且剧烈之意。又如《金匮要略》载:“烦咳者,必吐血”,《伤寒论》315条的“干呕烦者”都有咳嗽频繁、干呕频作的含义。

(一)“烦”训诂学研究

[字形] 小篆中写作“”。左为火,右为頁。

[构造] 会意字。篆文从頁,从火。从“頁”,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会头发烧得像火一样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煩,现简化为烦。

[本义] 《说文解字·页部》:“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本义为热头痛。

[演变] 引申指①苦闷,急躁:病使人烦满,心烦意乱,烦躁。心烦多因事多而杂乱,故又引申指②繁多杂乱:法省而不烦,要言不烦,“烦,多也”(《释名·释言语》)。由繁多杂乱又引申指③劳乏:日既西倾,车怠马烦,劳烦。用作使动,表示④使人劳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虚化为表示⑤请托的敬辞:“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史记·滑稽列传》)。“袭人被宝钗烦了去打结子去了”(《红楼梦》)。又可引申指⑥严重、厉害、剧烈:“烦,犹剧也”(《经籍纂诂》)。

[组字] 烦,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解字》的部首,现今归入“火”部。从“烦”取义的字皆与烦乱等义有关。

(二)现代汉语对“烦”的诠释

《辞海》将“烦”解释为“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恼和烦闷。如:心烦意乱。

(1)(fán):烦躁、烦恼和烦闷。如唐·韦应物《冰赋》曰:“睹颁冰之适至,喜烦暑之暂清。”此“烦暑”之义,《辞源》解为“闷热”。故“烦”可作“闷”解。“闷”,指胸中郁闷不舒,难于言状的一种自觉症状,简称“胸烦”“胸中烦”。又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2)(fán):烦杂、频繁。如:要言不烦。《资治通鉴》:“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3)(fán):混乱,纠缠。《考工记·弓人》:“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郑玄注:“烦,乱。”

(4)(fán):烦扰,搅扰。《史记·乐书》:“水烦则鱼鳖不大。”张守节正义:“烦,犹数搅动也。”

(5)(fán):烦劳,相烦。《淮南子·俶真篇》:“以物烦其性命乎。”

(6)(fán):严重、厉害、剧烈。《周礼·秋官·司隶》:“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

(三)中医学对“烦”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烦”。可以表示苦闷、急躁的自觉症状,病使人出现心烦意乱,烦躁等症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心热烦躁,便数憎风。”《素问·生气通天论》载:“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灵枢·癫狂》曰:“癫疾始生……已而烦心”,《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数则烦心”,《素问·热论》载外感邪气客于厥阴经脉致“烦满而囊缩”。还可表示严重程度,如《素问·评热病论》评风厥之“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还表示劳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烦劳则张”,等等。

《伤寒杂病论》全书运用“烦”字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因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其用法和含义则不尽相同。时而指证候,时而作形容,时而通用假借,灵活多变。一为热。如《金匮要略》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之“烦”字,《金匮集解》《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易解》等均释为“灼热”或“发热”,此“热”乃阴虚所致。《伤寒论》184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之“烦”,则是指实热,乃因误治后,少阳之邪入里,化热化燥成实,形成阳明腑实证。二为乱。如《伤寒论》174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因阳明里热炽盛,邪热扰心,故有心神不宁、心烦不安的表现。《金匮要略》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此乃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而致心神失养、心烦意乱,难于入眠。对于此义,仲景常以“心烦”“发烦”“自烦”“内烦”“烦躁”“躁烦”等加以描述。三为躁动。如《伤寒论》338条:“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证的特点是阵发性发作。缓解时静如常人,发作时躁动不安,腹痛剧烈,呈阵发性绞痛,可有钻顶感或放射痛,恶心呕吐,甚至手足厥冷,诸症暴作,故躁动不已,辗转不安。四为闷。如《伤寒论》98条:“胸中烦而呕……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故有胸中郁闷不舒之证。五为甚。如《伤寒论》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身体疼烦”系“身体烦痛”之倒装。《伤寒论集成》更是明确指出:“疼烦二字颠倒,当作烦痛,次条骨节烦疼之语及柴胡桂枝汤证烦痛之文,皆可征也。烦痛谓痛之甚也。”且原文中“不能自转侧”之语,亦是补充说明痛甚的程度。余如“骨节痛烦”“支节烦痛”“四肢烦痛”“胸烦满”“膝胫烦痛”“烦惊”等均属此义。六为繁。如《金匮要略》曰:“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金匮要略浅释》注云:“水饮犯肺,咳嗽烦苦而胸中疼痛。”所谓“咳嗽烦苦”,即咳嗽频繁且剧烈之意。又如《金匮要略》载:“烦咳者,必吐血”,《伤寒论》315条的“干呕烦者”都有咳嗽频繁、干呕频作的含义。

后世有关“烦”的论述,亦不外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对“烦”的认识,在此将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