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通常将烦躁焦虑作为一种症状论述,但是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身心疾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烦躁焦虑状态既可以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结果,又可以作为病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状态使其持续存在,最终成为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症结所在。经过我们深入研究发现,烦躁焦虑状态病因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汗吐下损伤、劳役过度等方面都与烦躁焦虑状态的存在具有相关性。
(一)感受外邪
外邪中伤手厥阴心包经或足少阴肾经,病烦心、心痛,如《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肾足少阴之脉……烦心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之胜,心下热……呕逆躁烦”;“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烦心胸中热”;《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伤寒论》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外感六淫,邪窜经络,入手厥阴、足少阴则见烦心、心痛;少阴受邪,心下热,烦躁懊;少阳受邪,则烦心,胸中热,太阳受邪,邪在表,郁而不出则烦躁。
(二)情志内伤
《素问·举痛论篇》载:“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素问·本病论篇》中“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灵枢·本神》中“心怵惕”等,这些论述中所出现的心慌、惊恐、终日不安等症状正是烦躁焦虑状态特征性表现。 烦生热,热扰神,神乱则见心烦、惊骇、怵惕,惶惶不可终日,气机升降乖戾则诸症横陈,心身合病。
(三)汗吐下损伤
汗吐下损伤机体阴液阳气,津液耗伤则伤阴,阳气虚浮而致烦躁,如《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证治要诀》载:“汗下霍乱吐泻后,因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阳气偏盛,故虚热而烦。”
(四)劳役过度
东垣曰:“苟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夜则发热,昼则安静,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属真寒假热的“阴躁”证。这里指出劳役过度则元气耗损,心火独盛,阳气旺于昼潜于夜,则昼热夜安;若下陷阴中,则夜热昼安;若重阳无阴,则昼夜发热烦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