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葛根素类制剂

葛根素类制剂

时间:2024-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大大提高了葛根素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56倍。在肝、肾、肺、脾中葛根素浓度于给药后1h最高,心、脑中最高的葛根素浓度有所延迟,分别出现在2.5 h和6 h。与灌胃葛根素混悬液比较有一定的差异,说明葛根素被包裹到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后改变了葛根素的组织分布。

1.葛根素滴眼液 用10g/L葛根素滴眼液给家兔1次滴眼后,不同时间内抽取房水,用HPLC-UV法测定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可绘制出药-时曲线,表明可用药动学二室模型描述,通过计算可得各种药动学参数,其中t 1/=8.32h、C max=0.963mg/L、t max=2.00h、AUC=5.16(μg·h)/L。上述结果说明葛根素滴眼液局部滴眼后能被眼组织吸收,而发挥降IOP作用。高峰血药浓度在2h,而降IOP最强时间为1h,该药的药效对t max而言有滞后现象。葛根素滴眼液在兔眼内的药代动力学可用二室开放模型描述,其拟合动力学方程为C(t)=2.13×exp(-1.00×t)+0.23×exp(-0.083×t)-2.36×exp(-5.06×t)。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2.13 g/ml;B=0.33g/ml;A′=1.00/h;B′=0.83/h;t 1/2=0.69 h;t 1/2=8.32 h;k=5.06/h;k 21=0.19/h;k 10=0.43/h;k 12=0.46/h;Cmax=0.963g/ml;t max=2.00h;AUC=516(g·h)/ml。

2.葛根素注射液 大鼠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后,葛根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顺序为肝>肾>肺>心>脾>脑(肺与心AUC接近);葛根素在心、脑组织中的浓度都不高,葛根素包裹在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增加了葛根素在脑组织和心脏组织中的分布,特别是脑组织。

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24h内,葛根素由尿中排泄的累积排泄率为36.15%,其中的97.43%是在前4h内排泄的;由粪便中排泄的葛根素占给药量的9.18%,其中的99.19%是在给药后的8~12 h排出的;24h内经尿中排泄的葛根素占排泄总量的79.64%。

小鼠尾静脉注射葛根素80mg/kg后,采用乙腈沉淀蛋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葛根素的含量。采用3P97处理数据,葛根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权重1/C2),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0.794,t 1/2=0.87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64.88(mg·h)/L,消除率[CL(s)]=1.23L/(kg·h)。

3.葛根素滴丸 体内药动学过程,从达峰时间上看,滴丸基本在20~30min血药浓度达最高,普通片为60min,分散片45min,愈风宁心片在90min,说明滴丸达峰时间快,较其他口服制剂比,起到了速效的作用。从药-时曲线下面积比看,滴丸∶普通片∶分散片∶愈风宁心片分别为58∶8∶26∶8和59∶4∶26∶11,证明滴丸体内生物利用度优于普通片、分散片和愈风宁心片。对葛根素在家兔体内的组织分布测定结果显示:给药20min时,葛根素在心脏分布的量为0.181mg,占心肝脾肺肾脑总量的7%,居第三位;葛根素在组织分布中的浓度为0.0402mg/g,居第二位。葛根素在肝、肾的量最大,浓度且不低,表明葛根素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快,不易蓄积,实验说明葛根素滴丸在冠心病的治疗靶区-心脏有一定的药物量和药物浓度。

4.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 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对葛根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复合物/AUC葛根素=(7.026/2.747)×100%=255.77%。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大大提高了葛根素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56倍。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口服吸收特性与葛根素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血浆药物浓度明显提高,两者的C max和AUC0~∞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峰浓度与峰时间都提高了1倍左右,证明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的释放时间更长,药量释放更多,药效更好,且固体分散体的AUC是葛根素的2.56倍,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生物利用度为38.4%,而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小于15%,可以认为磷脂-PVP固体分散体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这样就能降低口服制剂的给药剂量。同时由于释放时间变长,用葛根素磷脂-PVP固体分散体制成的口服制剂还能达到缓释效果。

5.葛根素脂质体纳米粒

(1)药动参数: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AUC0~t 2.48±0.30(mg·h)/L,AUC0~∞2.64±0.39(mg·h)/L,C max 0.33±0.05μg/ml,t max 40min;t 1/2 5.60±1.00h,MRT 9.34±1.40 h,CL 1.49±0.24 L/h,V z 11.83±1.02 L,V ss 13.71±1.29 L。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葛根素混悬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10%,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8%,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葛根素混悬液生物不等效;与灌胃葛根素混悬液比较,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达峰时间明显提前(40min vs 1.5~2 h),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5.6 h vs 3.27 h)。

(2)分布:大鼠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在肝、肾、肺、脾中浓度较高,其中以肝中浓度最高,而在心、脑中的葛根素浓度均较低。在肝、肾、肺、脾中葛根素浓度于给药后1h最高,心、脑中最高的葛根素浓度有所延迟,分别出现在2.5 h和6 h。从各组织中葛根素AUC来看,大鼠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的分布为肝>肾>脾>肺>脑>心(肺与脾、脑与心AUC接近)。与灌胃葛根素混悬液比较有一定的差异,说明葛根素被包裹到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后改变了葛根素的组织分布。

(3)排泄:给大鼠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由粪便中排泄的累积排泄率为34.17%,其中的74.76%是在灌胃给药后的4~8h期间排泄的;24 h内由尿中排泄的葛根素占给药量的1.79%,0~4 h、4~8 h期间的排泄量分别占由尿排泄总量的30.11%和59.79%;24 h内经粪便中排泄的葛根素约占排泄总量的95.11%;给大鼠灌胃葛根素混悬液后,葛根素由粪便中排泄的累积排泄率为41.56%,其中的75.26%是在灌胃给药后的4~8 h期间排泄的,23.99%是在给药后8~12 h期间排出的;12 h内由尿中排泄的葛根素占给药量的0.64%,0~4 h、4~8 h期间的排泄量分别占由尿排泄总量的27.91%和66.28%;24 h内经粪便中排泄的葛根素约占排泄总量的98.40%;对大鼠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或葛根素混悬液后葛根素经尿和粪排泄进行比较,发现大鼠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经尿排泄率是灌胃相同剂量葛根素混悬液后的2.8倍(1.79%vs 0.64%),主要是0~8 h间葛根素的排泄率增加,8~12h的排泄率虽然仍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而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葛根素经粪排泄率虽然低于灌胃葛根素混悬液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24h经粪的排泄率较高(P=0.002)。

(4)代谢:在灌胃葛根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或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或灌胃葛根素混悬液后的大鼠血浆、尿样中发现2个代谢产物M 1、M2,均是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M 2为葛根素-7- O -葡萄糖醛酸苷,推测M 1为葛根素-4- O -葡萄糖醛酸苷;在静脉给药后大鼠尿样中,还发现另一个代谢产物M3,推测可能为羟基葛根素;大鼠给药后的粪样中未检出代谢产物。

6.葛根素纳米粒 PUE-SLN和PUE水溶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与PUE水溶液相比,PUE-SLN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延长,AUC明显提高,说明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显著提高PUE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延长PUE在体内循环时间。

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中,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肠襻中给予PUE水溶液和PUE-SLN后大鼠体内PUE的药-时曲线,采用DAS药动学处理程序对测定结果进行处理,确定最佳房室模型,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PUE水溶液和PUE- SLN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对PUE的药动学参数分别计算,肠襻法给予大鼠供试品A和参比制剂R后,PUE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是185.08±15.89(μg· min)/ml和94.00±9.29(μg·min)/ml;达峰时间分别是30min和10min;峰浓度分别是2.168±0.33μg/ml与0.722±0.047μg/ml。对AUC0~∞、AUC0~T、C max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和90%置信区间分析;t max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AUC0~∞、AUC0~T生物不等效,C max和t max有差异。由此可推断PUE经固体脂质纳米化后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体内循环时间延长。说明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提高PUE的口服生物利用度,PUE-SLN具有一定缓释特性,并且可以降低PUE的给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7.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 见表10-2。

表10-2 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的相关药动学参数

以上表格药动学参数显示,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与对照用葛根素滴眼液相比,泪液消除MRT和AUC均有大幅提高,吸收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用葛根素滴眼液。60min后,葛根素脂质体制剂在各兔泪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均高于葛根素滴眼液,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120min后,普通滴眼液所含药物浓度迅速下降,接近于零,而脂质体制剂500min后仍然能平稳维持一定药物浓度。泪液中药物主要消除途径为鼻泪管的引流,药物从泪液中的消除速率与泪容的体积等因素有关。葛根素滴眼液给药后,泪容明显增加,平均滞留时间(MRT)为51.62min,药物消除快。脂质体制剂给药后,由于脂质体的磷脂结构,药物可以从磷脂双分子层中缓慢释放,MRT为201.05min,泪液中药浓度衰减较慢,在8h之后泪液中仍可检测出葛根素。通过比较葛根素脂质体滴眼液与葛根素滴眼液的药物消除AUC和MRT,发现前者AUC为后者的3.06倍,MRT为后者的3.89倍。

8.葛根素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 药物体外释药遵循Higu- chi方程,从拟合结果来看,脂质体溶液释药符合动力学方程Q=121711t 1/2+71090(r=0.1983)。采用薄膜分散-冻融法,可制得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葛根素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提高了药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

9.葛根素磷脂复合物 研究葛根素及其磷脂复合物中葛根素在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分别以葛根素及其磷脂复合物给Beagle犬口服(剂量为葛根素52.5 mg/kg),葛根素的药-时过程符合开放型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葛根素口服的AUC、C max、t max分别为(10.91±4.83)(mg·h)/L、(3.00±1.13)mg/L、(1.62±0.30)h,而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AUC、C max、t max分别为(13.67±2.72)(mg·h)/L、(1.91±0.51)mg/L、(2.38±1.27)h,统计结果表明AUC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形成磷脂复合物可提高葛根素在Beagle犬体内的吸收。

10.葛根素微乳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结果葛根素微乳和胶束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82/h,0.0218/h,葛根素微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百分率依次为13.86%、15.52%、20.13%、26.58%。葛根素微乳在肠道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葛根素微乳在结肠、回肠吸收较好。

以30mg/kg的剂量分别给予大鼠灌胃葛根素混悬液和微乳稀释液,所测得体内血药浓度数据经3P87药动学程序房室模型拟合后,两组数据均符合开放二室模型,葛根素口服混悬液对照组和微乳稀释液实验组的相关药动学参数C max分别为171.73±30.80ng/ml和1286.62±318.98 ng/ml;AUC分别为48981.53±18911.10ng/ml和390400±65456.85 ng/ml;MRT分别为277.13±51.98min和515.7±242.61 min;稀释微乳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97%。

11.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 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单剂量给予Beagle犬葛根素自微乳和葛根素混悬液,测定其在犬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评价葛根素自微乳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葛根素自微乳和混悬液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 max为3.0h和2.0 h,C max为2.14mg/L及1.061 mg/L,AUC0~24为10.642(mg·h)/L和3(mg·h)/L,葛根素自微乳相对于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为354.73%。表明葛根素自微乳相对于葛根素混悬液,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12.葛根素亚微乳 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表明,与葛根素注射液相比,葛根素亚微乳静注后药-时曲线符合双室模型特征,消除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小,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AUC0~∞提高,这说明葛根素制成亚微乳注射液后大部分被网状内皮细胞先摄取进入肝、脾,再释出葛根素进入血液,可延长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循环和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而葛根素注射液注射后,迅速在肾大量分布,消除半衰期很短,且主要经肾快速消除(表10-3)。

表10-3 药动学参数比较±s,n=3)

13.复合吸收促进剂葛根素片 6只健康家犬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分别单次口服复合吸收促进剂葛根素片和普通葛根素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结果表明:复合吸收促进剂葛根素片和普通葛根素片的C max分别为(0.326±0.121)ng/ml和(0.272±0.083)ng/ml,t max分别为(2.750±0.957)h和(4.500±1.732)h,t 1/2α分别为(1.157±0.748)h和(1.223±0.311)h,t 1/2β分别为(6.679±2.552)h和(1.987±0.386)h,AUC[0~t]分别为(2.513±1.046)(mg·h)/L和(1.951±0.442)(mg·h)/L,AUC(0~∞)分别为(5.035±2.190)(mg·h)/L和(3.001±1.382)(mg·h)/L。复合吸收促进剂葛根素片与普通葛根素片相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8.8±31.2)%。C max、AUC(0~t)及AUC(0~∞)经生物等效性检验均为不等效。

复合吸收促进剂和葛根素配伍后AUC(0~t)、AUC(0~∞)能显著提高,表明配伍复合吸收促进剂后可显著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MRT为药物体内滞留时间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复合吸收促进剂和葛根素配伍后,葛根素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有所增加;t 1/2β为消除半衰期,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复合吸收促进剂和葛根素配伍后,葛根素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减慢。证实了筛选出的复合吸收促进剂不仅在体外可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在体内可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