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影像表现

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影像表现

时间:2024-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CT能显示良好的解剖学细节,并能反映病变的病理改变,在脾切除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像科医师对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需有清晰的认识,准确地诊断可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治疗,因为某些并发症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及时处理可降低死亡率。脾切除术后腹腔内可见游离积气,可在术后数天内吸收。

除了术区术后的正常改变外,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包括早期和晚期的并发症。早期的并发症主要和手术损伤有关,包括膈下积液、术区和邻近器官组织(包括胰腺、结肠、胃、胸腔等)的损伤及静脉血栓形成等。晚期的并发症包括脾种植及脾恶性肿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等。

CT能显示良好的解剖学细节,并能反映病变的病理改变,在脾切除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CT检查技术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前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口服肠道对比剂800~1000ml以充盈肠道,通常为阴性对比剂,如等渗甘露醇。怀疑消化道穿孔时,可口服高密度的稀释碘水溶液,如1%~3%的泛影葡胺液。扫描范围最好是能包括整个腹部,最少要包括膈顶到术区下缘水平。图像观察时主要采用横断面图像观察,结合冠状和矢状重组图像,能提高对病变的发现和诊断能力。

影像科医师对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需有清晰的认识,准确地诊断可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治疗,因为某些并发症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及时处理可降低死亡率。

(一)早期并发症

1.术区损伤的改变 脾切除术后术区损伤最常见的表现是术区积液,同其他腹部手术类似,多为手术对腹膜组织刺激产生反应性渗出,通常在术后马上出现,可为包裹性或非包裹性积液,以非包裹性积液多见。CT上表现为液性密度影,CT值在0~20Hu,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占据空虚的脾区(图4-2,图4-3)。积液一般在术后数天内消失。

图4-2 脾切除术后

CT平扫轴位图,术区见包裹性积液,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图4-3 脾切除术后

A.CT平扫轴位图,术区见游离积液;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术区积液未见强化

术区损伤的另外一种表现为术区积血,其原因可为胰尾血管、脾蒂血管、胃短血管的出血及膈面、脾床的创面渗血;血管性损伤多为技术原因导致,创面渗血多为巨脾在形成过程中脾周血管增多、曲张,脾与邻近脏器粘连及巨脾改变正常解剖位置使手术困难。术区积血表现为术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图4-4),CT值在40~60Hu,边界清楚,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吸收,表现为血肿体积缩小,中央密度减低,呈半透明的“晕征”改变。

脾切除术后,可出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图4-5),合并积液时表现为液-气平面,可在术后数天内吸收。持续的腹腔积气提示消化道穿孔,详见下述。

图4-4 脾切除术后术区出血

CT平扫轴位图,术区见形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中央部密度减低,形成“晕征”,腹腔少量积液

图4-5 脾切除术后

CT平扫轴位图,腹腔见液-气平面,双侧胸腔积液

2.邻近器官脏器损伤 脾周围的组织结构较多,脾切除术可能会损伤周围器官和组织,包括实质性器官胰腺和空腔性器官(胃和结肠)等。

胰腺损伤较常见于巨脾切除,因胰尾伸入脾门,并易形成粘连,在处理脾门游离脾蒂时易损伤胰尾。胰腺损伤在CT上主要表现胰腺炎改变,胰腺肿胀,以胰腺体部、尾部为明显,胰腺边界不清,胰腺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不清,液体渗出(图4-6)或胰腺周围形成假性囊肿(图4-7)。

脾切除术后腹腔内可见游离积气,可在术后数天内吸收。若游离气体在术后1周仍持续增加,提示胃肠道损伤、穿孔。胃肠道的损伤,会导致腹膜炎,引起较高的死亡率。脾切除术后出现胃损伤通常的原因是在分离和结扎胃静脉的时候,由于胃静脉紧贴胃壁,容易导致胃壁损伤或胃壁坏死;胃壁坏死、穿孔相对较少见,但后果较严重,胃壁损伤亦容易发展为坏死穿孔。CT上,胃壁损伤或穿孔表现为损伤的胃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并见积液(图4-8)或口服的对比剂漏出到胃腔外,和(或)出现液气腹(图4-9)。脾脏切除术后结肠的损伤较少见,多是在处理脾结肠韧带,尤其是结肠和脾周围粘连时容易损伤脾曲。CT上表现为结肠周围积液(图4-10),或结肠内的对比剂外漏至结肠腔外,积液通常比胃穿孔少。

图4-6 脾全切术后胰腺损伤

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示胰腺体尾部肿胀,胰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术区见积液并炎症反应

图4-7 脾全切术后胰腺损伤形成假性囊肿

A.CT平扫轴位图,胰腺尾部周围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囊壁轻度均匀强化,未见壁结节,囊内未见强化;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囊壁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囊壁厚度均匀,囊内未见强化

图4-8 脾切除术后胃后壁损伤

A.CT平扫轴位图,胃后壁轻度增厚,后方见积液;B.CT增强扫描轴位图,增厚的胃后壁轻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胃窦壁、胃体部后壁后方见包裹性积液

图4-9 脾切除术后胃壁穿孔

A.CT平扫轴位图,腹腔积气、积液,见巨大液-气平面;B.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腹腔内见巨大液-气平面

图4-10 脾切除术后结肠穿孔

A.CT平扫轴位图,腹腔散在积液,主要分布在结肠周围;B.CT增强扫描轴位图,结肠壁增厚,强化明显,结肠周围积液

3.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是脾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腹腔脓肿多为腹膜炎的局限化,因腹腔各个间隙是互通的,所以脓肿出现的部位并不限于术区或术区邻近区域,因而检查时应行全腹扫描。脓肿形成主要原因有:脾切除术后免疫力下降;术区为相对较大腔隙,容易积血、积液而继发感染,术区引流不畅,这些因素均易导致脓肿形成;邻近脏器(胰尾、胃和结肠)损伤形成瘘而致感染。CT能清楚显示是否存在腹腔脓肿及脓肿的位置、大小、边界、内部分隔等。腹腔脓肿在CT平扫上表现为类圆形囊性病变,内部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强化,囊壁厚度均匀,内部分隔强化,囊液部分无强化,病程长者囊壁较厚,强化程度低于肝、脾等实质脏器的脓肿壁,囊内可见液-气平面或气泡(图4-11),较厚的囊壁并强化和囊内含气是诊断腹腔脓肿较可靠的征象。脓肿早期壁较薄,强化不明显,囊内未见积气时,需与腹腔局限性包裹积液鉴别,这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脓肿较大时,周围组织结构粘连并可受推压移位。

图4-11 脾切除术后术区脓肿形成

A.CT平扫轴位图,显示术区结构较紊乱,形成脓腔,内见液-气平面;B.CT增强扫描轴位图,显示脓肿壁明显强化,壁厚薄不均匀,边界不清,与胃后壁分界不清,周围并见少量积液

4.胸腔积液和下肺压迫性肺不张 脾切除时,由于膈肌、胸膜受刺激而反应性渗出,引起胸腔积液,表现为胸腔内弧形低密度影。积液较多时,压迫肺下叶引起压迫性肺不张,表现为肺段局部肺纹理聚拢,肺段或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呈弧形或楔形,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4-12)。膈肌运动受限、胸腔积液、肺不张、痰液引流不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图4-12 脾切除术后双侧胸腔积液

A.CT平扫轴位图,双侧胸腔见弧形积液,双肺下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并见支气管充气征;B.CT增强扫描轴位图,双侧胸腔积液,双肺下叶压缩性肺不张明显强化

5.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6.3%~10%,可能与腹腔积气、术后血小板升高、高血凝状态、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脾静脉内膜损伤有关。溶血性贫血、骨髓异常增殖症和门脉高压是高危因素。据统计,术后1~2周血小板回升达到高峰值,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概率最大;门脉系统均可形成血栓,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较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压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增高。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CT增强扫描为最有效检查方法,尤其现在的多层螺旋CT可早期诊断门脉系统血栓,以便临床早处理,防止血栓扩大,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导致肠坏死)。CT增强扫描显示门静脉系统内充盈缺损,门脉可增粗(图4-13,图4-14)。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门静脉栓塞会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图4-15)。门静脉海绵样变时,其周围形成大量纡曲增粗侧支血管,主要位于肝门区、胆囊周围区域,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开放的侧支血管,表现为团状或蜿蜒纡曲的条状、丛状血管影,边缘光滑,呈海绵样改变,与相连的血管强化相当。多层螺旋CT可准确地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组技术能有效地显示门静脉血栓、纡曲侧支血管及显示肝实质灌注异常,并显示血栓累及范围和程度。

图4-13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A.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门静脉主干内见充盈缺损;B.为A图上一层面,CT增强扫描门脉期,门静脉左支内见充盈缺损;C.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门静脉主干见充盈缺损

图4-14 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A.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内见充盈缺损,周围脂肪间隙不清;B.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内见充盈缺损,静脉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图4-1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

A.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门静脉右支内见充盈缺损,壁增厚;B.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门静脉主干内见充盈缺损,肝门部见大量纡曲扩张的小静脉

(二)晚期合并症

1.脾种植 脾种植(splenosis)是异位脾组织的另一种类型。脾切除术后,脾在术区或其他位置均可出现脾种植,与脾实质破裂及细胞漏出有关,使用腹腔镜切除脾的患者更常见。脾种植最常见的部位是腹腔内,少见的部位包括横膈、胸腔和心包,腹膜后的脾种植亦见报道。脾种植如果出现在胸腔内,可能与膈肌损伤有关,一般发生在左侧,表现为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的结节。种植的脾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并有脾的功能,一般无明显症状,对机体无害。少数种植脾组织有蒂形成并发生扭转及脾梗死,此时可出现腹痛,脾切除术后种植脾有时可导致溶血或细胞减少等。脾种植可为单发或多发,体积一般不太大,呈小结节状,无脾门,被膜及脾小梁均为纤维性,无肌肉及弹力纤维,脾组织以红髓为主,缺乏发育完善的白髓,血管结构也不正常。

CT上,脾种植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其平扫密度与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和脾一致(图4-16,图4-17)。脾种植容易误诊为其他病变,特别是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脾种植容易误诊为肿瘤复发或转移,有时需病理才能明确诊断。

图4-16 脾切除术后脾种植

A.CT平扫轴位图,胃大弯旁见两个类圆形结节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胃大弯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胃大弯旁结节仍明显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脾相似

图4-17 脾切除术后脾种植

A.CT平扫轴位图,脾术区见一类圆形结节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脾术区结节影明显均匀强化;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脾术区结节影仍明显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脾相似

2.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 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可出现肿瘤复发、转移,表现为术后腹腔内出现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图4-18至图4-22)。肝内可出现多发结节或肿块,大小不等,CT平扫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内可见中心性圆形或不规则形坏死,发生在脂肪肝的转移灶密度可高于、等于或低于肝实质,单纯平扫很容易漏诊,增强扫描对转移瘤的检出是非常必要的。增强表现取决于肿瘤本身血供与增强扫描方式,大多数肝转移瘤是乏血管的,因此,在增强扫描时仍低于周围肝实质的密度。在肝弥漫性脂肪浸润背景上,肝转移瘤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可呈高密度。肝转移瘤CT增强可有以下表现。①瘤灶边缘环形强化,如瘤灶中央坏死呈圆形,表现为“牛眼征”,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瘤灶边缘均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且在肝内多个结节发生,是肝转移瘤CT诊断的重要特征。②全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富血管性肿瘤转移到肝,在动态增强扫描的动脉期,瘤灶强化显著,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血供较丰富的转移灶,瘤灶强化密度等于正常肝实质。③动态增强扫描延时期,瘤灶均呈低密度。④囊性腺癌肝转移常呈囊样改变,瘤灶中心坏死囊变区密度低于边缘部,强化后显示更加清晰。⑤大的转移瘤可侵犯局部血管,但大的血管分支内(例如门静脉主干)较少见到肿瘤侵犯(图4-23至图4-25)。

图4-18 脾淋巴肉瘤切除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A.CT平扫轴位图,胰腺后方见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腹膜后软组织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腹膜后软组织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内见液化坏死,胰腺受压向前移位

图4-19 脾恶性间质瘤全脾切除术后术区肿瘤复发

A.CT平扫轴位图,术区见两个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不均匀强化,以边缘强化为明显,内部见囊变坏死区;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肿块囊壁不均匀强化,壁厚度不均匀,周围结构受压移位;D.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脾术区见囊实性肿块,肿块囊壁不均匀强化,壁厚度不均 匀,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图4-20 脾恶性间质瘤全脾切除术后左侧肾上腺转移瘤

A.CT平扫轴位图,左侧肾上腺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左侧肾上腺肿块边缘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区,边界清楚;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左侧肾上腺肿块边缘强化,囊壁厚度均匀,内部囊变区未见强化,边界清楚

图4-21 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胰腺转移

A.CT平扫轴位图,胰头增大,并见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胰头区肿块不均匀强化,肿块包绕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胰头区肿块不均匀强化,肿块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癌栓形成

图4-22 脾转移瘤切除术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A.CT平扫轴位图,肠系膜、腹膜后见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密度不均匀;B.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肠系膜、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不均匀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C.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肠系膜、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不均匀强化,部分肿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

图4-23 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切除术后肝多发转移瘤

A.CT平扫轴位图,肝Ⅴ、Ⅵ段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稍低密度结节,边界不清;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肝Ⅴ、Ⅵ段结节呈边缘强化,强化密度不均匀;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肝Ⅴ、Ⅵ段结节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边界不清

图4-24 脾淋巴肉瘤切除术后肝单发转移瘤

A.CT平扫轴位图,肝Ⅳ段见类圆形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肝Ⅳ段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肝实质片状强化区为早显;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轴位图,肝Ⅳ段肿块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肝Ⅳ段见小囊肿;D.CT增强扫描门脉期冠状位重组图,肝Ⅳ段肿块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肝Ⅳ、Ⅴ段见小囊肿

图4-25 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肝多发转移瘤

A.CT平扫轴位图,肝Ⅶ、Ⅷ段分别见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右侧胸腔少量积液;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图,肝Ⅶ、Ⅷ段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C.CT增强扫描门脉期,肝Ⅶ、Ⅷ段病灶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右肺下叶压缩性肺不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