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血虚”“不仁”“痹症”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造成本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禀赋不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烦劳过度、损伤五脏,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其中先天禀赋与后天脾胃因素是关键。由于营养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而气血两虚。血虚不能养心,心主神明,心血虚则神不守舍,可见意识模糊,健忘多梦,甚或谵语、昏迷;血虚阴伤、阴虚生内热,而见口渴;心脾亏虚,累及肝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髓通于海,肾精不足,髓海变虚,见记忆力减退、腰酸等症;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血亏虚,血不养筋,目无所养,故手足麻木不仁、头晕、头痛、视物昏花。综上所述,本病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病位在脾、胃,与心、肝、肾虚有密切关系。
巨幼细胞贫血临床上可分为气血亏虚证、脾胃虚弱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
(1)气血亏虚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纳呆,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而嫩,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
(2)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为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胸脘痞闷,心悸气短,或水肿,或消瘦,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
(3)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少气懒言,食少纳呆,失眠多梦,眩晕健忘,神倦乏力,腹胀便溏,或皮下出血,女性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等,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舌质淡嫩,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4)心肝血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拘挛,女性月经量少,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安神养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