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学认为,湿热内蕴、先天禀赋不足与气血亏损是本病的中心环节,故清热利湿、益气补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急性溶血者多湿热壅盛,虽有气血虚,仍以清利湿热为主。慢性溶血者反复发作,以气血亏损为主,当益气养血、补养心肝脾肾为主。如病情恶化,出现烦躁不安、气促、脉微欲绝等阴阳欲竭者,当以救阴固脱、回阳救逆为要。
中医学认为,湿热内蕴、先天禀赋不足与气血亏损是本病的中心环节,故清热利湿、益气补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急性溶血者多湿热壅盛,虽有气血虚,仍以清利湿热为主。慢性溶血者反复发作,以气血亏损为主,当益气养血、补养心肝脾肾为主。如病情恶化,出现烦躁不安、气促、脉微欲绝等阴阳欲竭者,当以救阴固脱、回阳救逆为要。
溶血性贫血临床可分为湿热壅盛、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血瘀及阴阳欲竭等证型。
(1)湿热壅盛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腰背酸痛,黄疸,酱油色尿,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2)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3)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
(4)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苦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5)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肋下癥积或腰腹疼痛,舌暗,脉细涩。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6)阴阳欲竭证:临床表现为身热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细数无力或身凉汗出如珠,神疲乏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补阴固脱,回阳救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