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哪些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哪些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受体阻滞药,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和总死亡率的唯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

(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的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这类病人多无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不应行射频导管消融,而应充分向病人说明预后良好,解除其心理紧张。如确有与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也应在对病人做解释工作的基础上,首选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但不宜使用有脏器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奎尼丁、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后果的评价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判断标准,不宜反复做动态心电图。

(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不可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对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造成的各种心律失常,应尽快控制心力衰竭,注意查找和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提倡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利尿药、洋地黄类和β受体阻滞药。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榕栓和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出现的室性早搏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大多为一过性,一般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会增加总死亡率,对于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频发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可临时静脉应用利多卡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主要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他汀类降脂药,有左心功能不全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对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或严重心力衰竭的频发非持续性室速病人也可考虑用胺碘酮。

(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这些病人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包括:①一级预防,主要寻找和确定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不明确。②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发生于无急性冠心病事件时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的生存者。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应首选ICD,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总的来说不可靠,其中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改善病人预后,且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死亡风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β受体阻滞药,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和总死亡率的唯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猝死风险,但对所有原因所致死亡率的降低不显著。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是β受体阻滞药之外唯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后(无论是否有室性早搏或左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猝死风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作为无条件接受ICD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药物,或与ICD联合使用。一般多考虑以胺碘酮为主线,索他洛尔为辅助的选药原则。对心功能差的老年病人首选胺碘酮,心功能好的年轻病人可用索他洛尔。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可用于终止QT间期正常,由配对间期短的室性早搏起始的多形性室速,也用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或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

专家提示

对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病人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或室颤,应使用病人可耐受的足够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或起搏器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使用。Brugada综合征的室颤无可靠药物,应使用ICD治疗。

小知识

Brugada综合征

1992年Brugada首先报道一组特发性室颤患者,静息时体表心电图因“右束支传导阻滞伴V1~V3导联ST段抬高”而得名,后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①心电图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V1~V3导联ST段抬高,变化时隐时现,且PR及QT间期正常;②可有反复的晕厥或猝死,IVF的发生率很高;③抗心律失常药不能完全预防猝死,ICD是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