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又是如何将其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现于《伤寒论》中呢?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并很好地体现于《伤寒论》中。《伤寒论》一书分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不同部分。仲景全面分析了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将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在《素问·热论》中,就出现了六经传变的记载,“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虽然《伤寒论》在六经传变顺序上与《黄帝内经》所描述相同,但却名同而实异。《黄帝内经》所述之六经,指的是经络的实质,是针灸学意义上的经络总称,六经又各分为手足二经,共十二条经脉。另外,《黄帝内经》中所述六经还含有气化之意,即如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之化。自然界通过六经、六气的化生而进行生、长、化、收、藏。而《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提纲,从而作为诊疗疾病的切入点。《伤寒论》的六经既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固有的学术思想,又对《黄帝内经》加以发挥,将六经作为一种证候学的分类方法。日本中医学者同样对《伤寒论》给予很高的评价,山田正珍曾评价,“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于其所习见,而疑于其未尝习见者,故仲景亦不得已而袭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太阳、阳明、少阳之次序,古来医家相传之定说,不可遽易也,故姑从其旧说以次第之。”可见日本人对《伤寒论》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山田正珍指出,六经辨证体系和人体气血经络之六经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只是因为历代沿传的叫法不便更改,所以才姑且以“六经”来命名的。医家孙宝楚也提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证候分类的方法,是张仲景总结了前人学说,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创造性地将热性病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症状,按照机体抗病力的强弱盛衰、病情的进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浅深,作全面的考虑,找出其一定的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证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诸多医家都已认识到六经之名源于《黄帝内经》,而其所指则不同,其次第虽与《黄帝内经》相同,但与仲景所指的六经则大相径庭。
所有患者得病,都不离这六种类型,但疾病错综复杂,往往患者疾病有所兼夹,如病邪同时侵犯太阳、少阳,此时就称为太阳、少阳合病,简称“太少合病”,同时还可以出现太阳、少阳、阳明合病,称之为“三阳合病”,合病是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没有时间先后之分;还有可能患者一经疾病未复,继而又病及他经,则称之为“并病”,并病是有先后之分的,如太阳病未解,转而又至阳明、少阳……则称之为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但六经病的传变多有先后规律,一般由表入里,及由体表的太阳传入脏腑的三阴经,理论上是按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次第的。但是,中医学的辨证就在其具有多样性,很多患者不经太阳而病邪直入三阴经,则称之为“直中”。这种患者往往是平素体弱多病,正气无以抗邪,才使得邪气直接越过人体三阳经之“藩篱”,而直中阴经。
病邪停留在哪一经或者向哪一经传变,并无具体的时间规律,有可能时隔多日,病邪仍停留在体表的太阳经,也有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就可以发生并病情况,这是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感受邪气的轻重以及治疗得当与否密切相关的。合病、并病等情况告诉我们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不必太过拘泥于六经的传变次序,疾病的发生、发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绝不可对号入座,排座次而病。反之,应该紧紧抓住辨证论治的精髓,强调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仲景也是生怕后学误会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僵化了辨证的思维,所以他也在《伤寒论》中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如《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就是要告诉大家,疾病传经与否,是与得病的时日无关的,还是以辨证论治为要。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阴阳之间互根互用,互为表里,伤寒六经亦不出其右,如太阳、少阴互为表里;阳明、太阴互为表里;少阳、厥阴互为表里。病邪侵袭人体,常常互为表里的两经同时受邪,这种情况称之为“两感”,比如病邪侵犯太阳、少阴两经,患者除了太阳经所出现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之外,还兼有少阴经之脉沉、咽痛、手足冷甚等症状,我们就称之为“太少两感”。
《黄帝内经》中确立了很多治疗疾病的原则,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但是没有给出具体方药。仲景则在《伤寒论》中立出了代表方剂,如以发汗来解表邪,用麻黄汤、桂枝汤;以吐法治疗胸膈以上的邪实积聚,用瓜蒂散;以下法治疗腹满燥实的燥矢证,用承气汤……书中虽有398条,113方,看似纷乱,实则拟方用药法度森严,泾渭分明,医者需认真揣摩,则药到病除,若孟浪用之,则变症峰起,反生他变。所以,就算医家穷毕生心血研读一部《伤寒论》,实在亦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