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伤寒论》的药量煎法

《伤寒论》的药量煎法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第一个出现的方剂,被后世誉为“群方之魁”。《伤寒论》中不但方药悉俱,其方药煎煮法更是事关重要。关于剧毒药的煎煮方法,《伤寒论》采用了加蜜同煎的方法。还有《伤寒论》中的方寸匕,方寸匕是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伤寒论》中有很多关于药物个数的记载,但没有给出具体用量。

(一)伤寒方药简便易廉

后世医家通常称仲景的方剂为“经方”,一是因为仲景方剂的流传是经过历史的验证而行之有效的,有“经验用方”之意;二是《伤寒论》作为中医药“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经方”有“经典方剂”之意。

《伤寒论》中的经方以药少力专著称,其113方中,超过10味药的方剂仅有乌梅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升麻汤3首,有些方剂甚至只有1味药,如甘草汤,5味药、7味药之方剂更是数见不鲜,而且诸如生姜、大枣、麦芽糖、葱白、猪皮、清酒等人们日常生活中之调味食物也成了仲景处方里的常用药,真正地体现了中医药“简、便、易、廉”的特色。

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第一个出现的方剂,被后世誉为“群方之魁”。它可以用来治疗太阳中风证,还可以治疗自汗证。其组成仅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其中桂枝、白芍相配,解肌祛风、敛阴和营;桂枝、炙甘草相配,辛甘化阳;白芍、炙甘草相配,酸甘化阴;生姜、大枣、炙甘草相配,顾护中州。药味虽少,但是奥妙无穷,包括奔豚证、水饮证、腹痛等症状,都可以用桂枝汤为底方进行化裁,其灵活变通性令人叹服!

在方药剂型的选择上,《伤寒论》论及了多种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栓剂、酒剂、洗剂等,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是方剂学的一大进步,也是临证医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煎服方法变化多样

《伤寒论》中不但方药悉俱,其方药煎煮法更是事关重要。如先煎、后入、烊化、兑冲、去滓再煎、丸剂煎煮、浸渍、毒剧药的煎煮都有很多要求。

先煎的药物如麻黄、葛根、蜀漆、茵陈、大陷胸汤中的大黄等。麻黄先煎要去掉上沫。梁代医家陶弘景认为“沫令人烦”,而现代研究先煎麻黄可以减少毒性;葛根是块根,只有先煎才能保证有效浓度;先煎蜀漆同样可以减少毒性;先煎大黄可以减缓其泻下作用,而消炎收敛作用又可尽量煎出;先煎茵陈可以保证煎出药液中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

后入的药物通常是指易于出料而加热时间过久会影响其药效者。如栀子豉汤中的香豉、大承气汤中的大黄等。

烊化指的是待诸药物煎取汁去滓后,纳入该药物再加温烊化,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的芒硝,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中的阿胶,小建中汤中的饴糖等。这样可以防止溶化后影响其他药物的溶出。

兑冲多用于不适合煎煮而可以直接服用的药物。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人尿,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还有桃花汤中的赤石脂。不过要将赤石脂一半打粉兑入,一半入汤剂,这是为了使粉末能够黏附在肠中,加强收敛涩肠的功效,另一半入煎剂是从整体调节下利的症状。

去滓再煎的方剂有七首,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与旋覆代赭汤。去滓再煎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汤药的体积,使每次服药量不致太大,使药力集中,作用和缓持久,而又能有效发挥作用。

丸剂煎煮则是指用水煎丸药,并连汤带渣吞服,如大陷胸丸、抵挡丸。这种煎煮方法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但其煎煮后药效却不亚于汤剂。

浸渍的方式时效性更短,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主要是取大黄、黄连、黄芩的苦寒、轻扬之性,既可以清泄上焦无形邪热,又可以消痞散结而不伤正气。

关于剧毒药的煎煮方法,《伤寒论》采用了加蜜同煎的方法。如大陷胸丸,方中葶苈子泻热逐水,芒硝咸寒泻下,药力峻猛,恐伤正气,所以与白蜜同煎,以顾护正气,避免攻伐太过。

(三)古今剂量单位转换

《伤寒论》中药物的剂量多数都是以斤、两、铢、分、合、升、个、钱匕为单位,那么与先进的度量衡之间应该怎样转换呢?

伤寒学者对《伤寒论》中一两为多少克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清代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提到,“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而一钱约合成现在3克。《伤寒论》中的药味很少,几乎都没有超过十味药,如果一两按3克计算,势必会出现病重药轻的情形,当代医家就《伤寒论》用药剂量问题展开了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的有关内容,又亲自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对汉代铜秤、桷斗桶等计量容器进行实地考察,以秦汉时代全国衡器统一的标准铜权为基准,折合秦汉衡制单位和权的换算关系,得出十二斤权的标准重量约3000克,也就是说东汉一斤约合今250克,一两合现在的15.625克。这种说法被学术界普遍公认。而为了方便临床使用,15.625克可以简约为15克。

关于“铢”的度量,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道,“古秤惟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根据这些论述,根据一两为15.625克,就不难得出斤、铢的重量。

柯雪帆教授还对容量单位进行了考证,南京博物院里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的容量为20毫升。据此推知东汉一升约为现在200毫升,一合合今之20毫升,一斗合今之2000毫升,一斛合今之20 000毫升。还有《伤寒论》中的方寸匕,方寸匕是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升。其重量,以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为2克左右。半夏半升约为42克,五味子半升约38克,芒硝半升约62克,麻子仁半升约50克,葶苈子半升约62克,杏仁半升约56克,香豉五合约48克,赤小豆一升约150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伤寒论》中有很多关于药物个数的记载,但没有给出具体用量。经测量后,大枣十二枚约30克,杏仁五十个约15克,附子小者约10克,大者20~30克,特大者约70克,栀子十四个约7克,枳实四枚约22克,栝蒌实一枚小者约40克,中等大小者约70克,大者可达120克,乌梅三百枚因干湿不一,所以重量各异,干者约300克,湿者约680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