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所以被乡间推荐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察举制度,是从民间选出一些德行优良、能力突出的青年,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途径之一。
据唐代甘伯宗所撰《名医录》记载,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长沙在东汉时期为荆州地域的一个郡,三国时期的孙坚就曾经做过长沙太守。至于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根据历史文献的考据,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均无仲景记载。北宋太医林亿等校订《伤寒论》时,在序中提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自此以后,很多著作才写有仲景为长沙太守的记载。
直到1981年,考古学家在南阳医圣祠发现了一块古墓碑,碑正中以正楷字刻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在碑座的后方刻有隶书“咸和五年”。由此碑体内容可见,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一职。然而,仔细推敲,则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理由有二:
第一,咸和五年,应是晋成帝年号,相当于公元330年,此时距仲景去世时间不久,而仲景的巨著《伤寒论》流传下来尚属艰难,可见当世之人对仲景之学并未奉为圭臬,“医圣张仲景”之谈更是不合乎逻辑。仲景被奉为“医圣”之说,应始于宋金时期,因林亿等校正仲景之书,使得《伤寒论》广为流传,众医家才有机会拜读仲景之著作。金元医家刘河间曾评价仲景,“仲景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焉。”可见此时才将仲景之称呼已与孔孟并称。显然,在魏晋时代尊仲景为“医圣”的墓碑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二,其碑体为青石所铸,碑座为汉白玉制成,碑体、碑座用了楷、隶两种不同字体,且“咸和五年”四字歪歪扭扭,疑为工匠试刀所镌。此种事例,在西安碑林中数见不鲜,故推断碑体、碑座为不同时代所制的“合成品”。因此,对于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一事,由此墓碑尚难一见分晓。
但无论仲景是否官至长沙太守,已不重要。仲景的墓葬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现保存完好,墓冢坐北朝南,为方形仿汉砖石结构,墓基为青石砌成,基上由汉砖砌成阶梯形,最顶端放一青石雕莲花台,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头,现已成了后人祛病救灾的精神寄托。每当游客、当地居民来到墓前,都会瞻仰医圣,摸摸羊头,以求身体健康,家庭平安。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仲景的美丽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