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是最早出现的辨证体系。遗憾的是,自清代温病学说兴盛以来,六经辨证的应用人群与治疗病种范围都在缩小。很大部分人只知道有六经辨证,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也不知道六经辨证与八纲、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体系有什么关联和区别。
以下是各辨证体系的内容提要(表3):
表3 各辨证体系内容提要
(一)六经与八纲
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曾经撰文指出,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其分成以下几部分:
1.阴阳 《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叫做二分法的思想。能分则能辨,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因此,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若推而广之,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哆,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小便黄,则皆为阳证的反应。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小便清长,则皆为阴证的反应。
2.表里 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太阳病表里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称表,腑在内而称里。《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而太阳病篇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发病的特点,故太阳因其病位为表,其病成为太阳病表证。太阳之腑为膀胱,居于下焦之里。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称为太阳病的里证或腑证。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叫做“水逆”。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说明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阳明病表里证:《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须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面颊,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阳明病表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为难。
少阳病表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而从经腑判分,气亦有表里之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塞而不利也。”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少阳病的经证或表证。至于《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滋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太阴病表里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与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的经表为病的事实。至于《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疼的太阴病里证。
少阴病表里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厥阴病表里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至于《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3.寒热 顾名思义,寒热两纲,反映了六经病的寒热病情。
太阳病寒热证:太阳主表,然表病也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然太阳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还没有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第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阳明病寒热证:阳明主里,以里证为主,有寒热之分。阳明病寒证,《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而第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热在上,郁于胸脘,则心中懊恼,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少阳病寒热证: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少阳病热证,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太阴病寒热证:《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里的“脏有寒”是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另外,《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太阴为湿土,故发病有湿热与寒湿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少阴病寒热证:《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从“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而《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厥阴病寒热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而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或阳气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如《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说明了厥阴内热也会导致肢厥。
4.虚实 太阳病虚实: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叫表虚证。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病表虚证。若无汗而喘,则叫做表实证。如《伤寒论》第3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则为太阳表实证。
阳明病虚实:阳明主里,也有虚实之分。阳明病的里虚证,如《伤寒论》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成无己注:“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而阳明病里实证,以“不更衣”“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第180条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论述阳明为病的特点。里实的具体证候有:不大便、腹满疼痛,或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反不能食,脉沉紧,或沉迟有力,舌苔黄燥等证。
少阳病虚实:少阳病虚证,如《伤寒论》第100条的“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脉本弦,今浮取而涩,沉取而弦,与太阳病的“尺脉迟”意义相同,反映了少阳病挟虚而气血不足之象,先予小建中汤以扶正气之虚,后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之邪。少阳病实证是指少阳病胸胁苦满,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大便秘结,口苦心烦,脉弦滑有力等证。
太阴病虚实:太阴病虚证往往和寒证相连,如《伤寒论》第273条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这一条,充分反映了脾气虚寒的腹满痛与吐利之证。临床所见,太阴病的寒证吐利,以下利为主而呕吐为次。至于《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说明了脾实可下之证。脉象必沉而有力,如脉弱者,则要慎用攻下破泄之药。
少阴病虚实:少阴病的虚证应当分析阴虚和阳虚,如《伤寒论》第286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这一条因脉微为阳虚,故禁用汗法。第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这条以脉细数为阴虚,故禁用汗法。至于实证,俗云:“肾无实证,肝无虚证,此乃粗略之言,固不足法。”然少阴病的实证从何得之?多以“中脏溜腑”的方式形成。
厥阴病虚实:厥阴病虚证有阳气虚和血虚的不同。阳虚的如《伤寒论》第353条提到的“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血虚的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有痰壅水停热结,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不达,而发生厥逆之变,则为厥阴病的实证。如《伤寒论》第355条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论述了痰邪凝结胸中,厥阴气机不利的手足厥冷之证。又有第356条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条是论水停于胃,肝不舒泄,气机不达,手足厥冷之证,因内有水邪,故称为实证。
毫无疑问,上述的分析使得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得天衣无缝,有纲有目。
(二)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翻阅《温病条辨》可以发现,吴鞠通是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温病的发展一般发自上焦,传至中焦,最后影响到下焦。另外,他又提出了“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治疗原则,完善了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与三焦辨证体系相辅相成,有一纵一横之妙。三焦辨证明确发病的脏腑部位,而卫气营血辨证则明确邪气的浅深。
六经辨证体系有没有相关的内容呢?简单来说,六经辨证也有脏腑的内容,所以也有包含三焦为病的内容。温热病邪侵犯上焦肺与心包,可以在《伤寒论》太阳病与阳明病篇章找到,侵犯中焦脾与胃则主要见于阳明病篇,侵犯下焦肝与肾则见于少阴病篇为主。由此可见,六经辨证体系中其实已经初具三焦辨证的框架。同样,《伤寒论》也对于邪犯卫分、气分、营血分有相关论治,如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白虎汤、白虎人参汤、栀子豉汤、黄芩汤、承气汤、黄连阿胶汤、抵当汤、桃核承气汤等。所以,六经辨证也基本能够辨别卫气营血分的病势。
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辨证体系大大地扩展了中医辨证的方法,而且温病学派创立的方剂,譬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三仁汤等方药,都有临床应用价值。当然,六经辨证与其他不同的辨证互相补充配合,能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