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方证相应是《伤寒论》的核心内涵,然而从现有的中医文献来看,方证相应说肇基于《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汤液经法》,尔后又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中,使得方证相应的学术价值不断彰显和发展。因此,在论述《伤寒论》所创方证之学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方证学说的渊源及发展。
(一)《伤寒论》方证相应的溯源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历史巨著,而在《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前,《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汤液经法》这三本重要的医学专著,对《伤寒杂病论》的形成、方证学说的体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五十二病方》出土于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较完备的临床医学专著。有学者认为《五十二病方》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而成书年代的上限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甚或西周乃至更早。在这本书中,载方283首,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虽然年代久远,内容难免残缺,但还是可以看到,《五十二病方》的所有记载都是先述证,后述方药。在整本书中,各个医方没有方名,也没有“汤方”“汤液”之类的表述。但是,在《五十二病方》里面提出的“随症倍药法”是张仲景“辨证论治”学说的先导,被认为是《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最早渊源。如在疽病标题下载:“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意思是说,按不同的疽病,调整药物之间的配伍及剂量比例,这就是早期辨证施药思想的一个体现。
而《武威汉代医简》则是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被发现,是距张仲景150年前的医药文献。书中以临床札记的方式,记录了证、方、药、量及煎服法等内容。其中许多症状的描述、方药、术语的应用与《伤寒杂病论》有着相似之处。如简文提到“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鸡鸣状……”而《金匮要略》则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的条文。由于两书中很多地方有相似的描述,因此可以推断《武威汉代医简》很可能对张仲景有一定的启发,并为《伤寒论》的成书奠定了良好的方药渊源及临证实践基础。
至于《汤液经法》,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伤寒杂病论》的蓝本。《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类记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可惜的是,这本书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后却再难寻踪迹了。在出土的敦煌卷子医书中,收载了署名陶弘景撰写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保存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某些内容。而其中记载了许多《汤液经法》的方子,均被《伤寒论》所收录,只不过方剂的名称不同而已。譬如,小阳旦汤正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小阴旦汤则为《伤寒论》的黄芩汤加生姜;小青龙汤则为《伤寒论》的麻黄汤等。钱超尘先生认为,《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由此看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汤液经法》之经方,乃确有实据。柯雪帆先生认为《汤液经法》是张仲景方证治法的直接源头和创新发展之基础。
《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汤液经法》的诞生及传播,直接或间接地对张仲景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可以想象,当年的张仲景双手捧着一卷卷医书反复研读的场景。仲景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与总结,并在积累零散的方证治法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基石,最后确立了《伤寒论》方证治法。
(二)张仲景的“汤证”
《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在398条原文里涵盖了113个方。其中,随证出方的条文占了253条之多。在这398条原文中,没有明确提出“方证”一词,不过却有了“汤证”的出现,并且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述。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不过实际上都包含了“方证”的核心内涵。而第317条通脉四逆汤的方后注提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一句,被认为是关于方证相应的最早描述,意思是所得的病证与所处的方药必须一一相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因为通脉四逆汤所治病证的危重,仲景才强调病与方的相应性,而是在《伤寒论》里面,每一方,每一法,每一证皆是如此严密对应,病皆与方相应,乃服之。换句话说,只有病证与方有一丝丝不相应,则需要临床医师仔细斟酌,改变方药。概括为八个字的话,则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如第21、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条文里仅增加了“微寒”一症,方子就改变了。仲景之严密谨慎如此,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为了昭示这种严密的方证相应性,在《伤寒论》的许多条文中,大多是先叙述症状,然后提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例如,第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第318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里面,“症”和“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证”是一系列有相互关联的症状总称。当我们把条文所描述的症状组合起来,就成了特有的方证了,如第13条的桂枝汤证,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第96条的小柴胡汤证和第318条的四逆散证。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直接以方名证的。在《伤寒论》中,曾经出现“桂枝证”“柴胡汤证”等文字,还有“属桂枝汤证”“属葛根汤证”“属五苓散证”等论述。如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这是张仲景关于方证相应的处方原则里最典型的文字表达。而这种处方原则,就是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了。这充分说明,在《伤寒论》里面,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在方证相应的辨证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有是证,用是方”。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吧!假如有一名患者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等症状,我们就可以从中推断出是桂枝汤证,自然想到用桂枝汤治疗了。我们不用理会这个病究竟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又或是什么流感,又或是更年期综合征等。在方证相应的理论原则下,每一个病证与每一个汤方直接对应,互为约束。有十二字真言很好地概括了方证相应的关系,就是“证以方名,方为证立,方随证转”。至于如何保证方证的相应,仲景则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除了注重“方证”的相应外,张仲景还非常注重药症的相应。如在第96条小柴胡汤的方后煎服法中提到,“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甚,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即是明例。又如前面提到的第21、22条,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若增加“微寒”症状,则加用附子,而变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由此可见,“有是证,用是方”还应当进一步包含“有是证,用是药”的内涵。
《伤寒论》第398条条文,看似零散,可当我们细细品味,却发现张仲景巧妙的把相关的症状组合起来,形成一组组不同的证,而后又把这些复杂、多变的证和相应的方对应起来。同时,他还根据症状的变化,及时加减药物,调整用方,以求方证的最佳对应。无怪乎后世医家在评价《伤寒论》的时候,都说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证相应的理论体系。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医理论总是粗糙的,精密只属于西医,只属于现代科技。或许,我们都没注意到在《伤寒论》里面,仲景用方用药如此之精密慎微,丝丝入扣。书中第398条条文,实际上是第398条规范准则,对后世处方用药的准确化和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方证相应的历史发展
《伤寒论》中已经体现了方证相应的理论思想。而到唐宋以后,很多医家遵循仲景的这一原则,对方证相应学说做了更明确的阐述。
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是最早明确提出“方证”论治方法的医家。在孙思邈眼里,张仲景是非常的厉害,似乎有特异功能,似乎所有病在仲景手里,都可以立刻销声匿迹。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医生都看不懂,一本再好的医林秘籍,落在不识货的人手里,也只是一堆废纸。孙思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是否能换一种编排方法,让《伤寒论》变得通俗易懂呢?于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面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如在太阳病篇分为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等七大类,继而在“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的标题下,分列出属桂枝汤证治的条文,然后再列举相应的方剂。运用方证相应的方法,通向《伤寒论》的大门始被打开。
而继孙思邈以后,对方证相应学说再次提出精辟观点的就是柯琴了。我们都说,读书做学问要掌握心法,要悟其道,而非悟其术。而经过柯琴的“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后,他发现“方证对应”就是仲景的心法所在。于是,他大胆地将“仲景书校正而注疏之”,依据六经的方证,分立篇名,重加编次,每经以脉证为总纲,最后以方类证,方随附之。如在太阳脉证列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五苓散证等。同时,柯琴还提出了“六经为百病立法”的论点,他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意思就是说“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如麻黄汤,就不仅仅是为了太阳病而设立的,只要见到麻黄汤证就可以用麻黄汤了。在柯琴的论述中,仲景关于方证相应的心法越发明晰。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运用于临床,最实际的就是方证相应了。
紧接着,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对《伤寒论》研究了30年以后,对方证相应的理论做了更深刻的论述,并写成了《伤寒类方》一书。他认为《伤寒论》是救误之书,绝对不应该是按经来立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的病名越来越多,而这些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更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面对这千变万化的疾病,医师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要创立越来越多的方子?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徐灵胎先生在研读《伤寒论》时,似乎早就悟到了这一点,他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了方与证之间的对应性,那么,无论症状再怎么千变万化,都会有对应的方药去治疗,无怪乎说“应用不爽”,仿佛有着一种把玩天下的气势。
与此同时,方证相应学说也传到了日本,并且受到推崇备至。日本的吉益东洞在《类聚方》一书中说:“《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病一方,其于证变也,一病万方。”吉益东洞对方证相应的执着,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到了近现代,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越发蓬勃。推崇方证相应的医家有曹颖甫、胡希恕、刘渡舟等。仲景方证相应的辨证原则和方法有扩大和延伸之势,方证相应的理论体系也越发完善。面对当今千奇百怪的疾病,许多医家都根据方证相应的思想,在《伤寒论》中找到了答案。方证相应,作为《伤寒论》中的精华,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医辨证的尖端,对中医临床的发展起了非凡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