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占肝脏重量的4%~7%。据国内报道,正常成年人摄入成分良好的膳食时,肝脏的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3%~5%。正常人每100克肝湿重含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三酰甘油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7%,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除以中性脂肪增加为主外,其他脂类成分、糖原含量、羟脯氨酸、肝脏蛋白质及水分也相应改变。由于脂代谢酶的遗传性缺陷而导致脂肪酸、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等处沉积的脂沉积症不属于脂肪肝的范畴。
脂肪肝的发生是由于脂肪的过度浸润,浸润的脂肪又不被消耗或运送至其他部位,于是脂肪微滴散布于肝脏细胞之中,形成脂肪堆积。患脂肪肝时,主要是脂肪酸和三酰甘油量增加,胆固醇、胆固醇酯及磷脂等增加较少。在不同的病因下,堆积在肝内的脂肪可以是三酰甘油、磷脂、糖脂、胆固醇酯或神经酰胺等。因为大多数的脂肪肝是三酰甘油的堆积所致,通常所称的脂肪肝即指此类脂肪肝。如果因磷脂或胆固醇蓄积所致的脂肪肝,则应称其为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脂肪肝临床通常没有特异性表现,可表现肝区不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闭经、鼻出血、蜘蛛痣和男性乳房肿大等。正常人的肝脏内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像磷脂、三酰甘油、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等。其中磷脂含量最多,三酰甘油约占20%。但是,上述这些脂肪的总量,如果超过肝脏湿重的10%~15%,或者在组织学上超过50%时,那就是脂肪肝了。患脂肪肝以后,75%的人可出现肝区胀痛等症状。25%的人没有自觉症状,只是在做体检、超声波检查时才被发现。
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正常的人肝脏里都含有少量的脂肪,一般占肝重量的3%~5%,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肝脏对脂类的加工(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储存、运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进入人体内的脂肪过多或肝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脂类加工时,脂肪就在肝脏堆积,当超过肝脏重量的10%时,即可形成脂肪肝。法国的鹅肝馅饼是世界三大美味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这种肝和一般肝有所不同。鹅在自然生活中颇知饥饱,它的肝也没有特殊之处。用于制作鹅肝馅饼的肝是强行把食物填入鹅的胃内,使进入体内的热量远远越出需要量,不久鹅肥了起来,鹅肝已变成了脂肪肝。由于其肝脏脂肪多,制成的馅饼当然其香无比。鹅经人工填食后虽患了脂肪肝,但短暂时间即被宰杀供人享用,因此看不出对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什么威胁。人是要活几十年至一百多年的,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如果由于什么原因患了脂肪肝,则后患无穷。脂肪肝发生的基础也像填鹅一样是营养过剩,人如果美味佳肴吃个不停,伴随营养过剩或肥胖,周围组织脂肪量增加,而从周围组织中释放出大量脂肪酸,特别是内脏脂肪蓄积过多,通过门脉循环脂肪酸进入肝脏过多,肝脂肪酸氧化功能下降,三酰甘油合成亢进,使肝组织有大量脂肪沉积,形成脂肪肝。
大多数脂肪肝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特别是伴有炎症的脂肪肝可能继续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原因不明。加强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战略步骤。脂肪肝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血脂、血糖、血压及肥胖等密切相关。嗜酒、高脂高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睡眠过多等均是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将有增无减。对于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影像学(特别是超声)可能是有效手段之一。据报道,与组织学检测相比较,B超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为67%,肝脏脂肪病变越明显,其阳性值越高。
脂肪肝可直接发展为肝纤维化,也可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部分肝纤维化也可出现在脂肪病变消失以后。实验证实,脂肪肝纤维化与其他慢性肝病纤维化有共同的发病机制,肝星状细胞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酒精、乙醛、脂质、脂肪酸均可直接激活肝星状细胞。
脂肪肝的防治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去除病因。酗酒者要戒酒。肥胖患者要进行适量的运动以逐步减轻体重,如果在短时间内体重骤减则有可能促进肝细胞的坏死。治疗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和避免肝毒性药物等病因治疗,大多数脂肪肝患者可以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