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栀子豆豉组成的方剂4首,栀子与别药组成的方剂4首,共8首。
2.4.1 栀子豉汤
【组成】
栀子(擘)14个,香豉(绵囊)4合。
【用法】
上2味,以水4升,先煮栀子得2升半,内豉,煮取1升半,去滓,分为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76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条)。
【彭解】
心中懊,舌有腻苔,此胃有热滞,宜栀子豉汤清胃热消胃滞(138页)。
【主治】
1.表已解,身热未净,胸中窒,嘈杂知饥,但不能食,烦躁懊不得眠,舌质红、苔黄黏者。
2.小便不利,身黄,舌上现青脉,昼夜烦躁不得眠者。
3.吐衄,脘中烦热者。
2.4.2 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
栀子(擘)14个,甘草(炙)2两,香豉(绵囊)4合。
【用法】
上3味,以水4升,先煮栀子甘草,取2升半,内豉,煮取1升半,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76条)。
【彭解】
栀子豉汤证而烦,不得眠,心中懊,与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是中气不足,加炙甘草以补中气也(130页)。
【主治】
1.凡栀子豉汤证而急迫少气者。
2.食管病,咽下困难,胸中窒痛者。
3.食物中毒,可以试用。
2.4.3 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
栀子(擘)14枚,生姜5两,香豉(绵囊)4合。
【用法】
上3味,以水4升,先煮栀子生姜,取2升半,内豉,煮取1升半,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条)。
【彭解】
若栀子豉汤证加呕者,加生姜以降胃止呕也(131页)。
【主治】
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者。
2.4.4 枳实栀豉汤
【组成】
枳实(炙)3枚,栀子(擘)14个,豉(绵囊)1升。
【用法】
上3味,以清浆7升,空煮取4升,内枳实栀子,煮取2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方证】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条)。
【彭解】
大病愈后因劳病复,此中气热窒。栀子清热,枳实、香豉理滞也。有宿食加大黄(140页)。
【主治】
无论病前病后,凡身微热,不恶寒,脘部痞塞嘈杂,虚烦不得眠,大便实,小便不利,脉数者,都可用本方。若脉滑数有力,舌上有厚苔,腹中痛而拒按者,可加大黄。病后食复劳复,如见证如上,亦适用本方。大病愈后因劳病复,此中气热窒。栀子清热,枳实、香豉理滞也。有宿食加大黄。
2.4.5 栀子厚朴汤
【组成】
栀子(擘)14个,厚朴(炙,去皮)4两,枳实(水浸,炙令黄)4枚。
【用法】
上3味,以水3升半,煮取1升半,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条)。
【彭解】
下后胃中气滞。胃热上逆,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清涤胃逆之热,厚朴、枳实舒降胃气之滞也(130页)。
【主治】
心烦,胸腹胀满痞闷,卧起不安,溲少而浑,舌质红而苔厚腻者。
【李案】
急性肝炎 吴某,男,76岁,退休煤矿工人,1984年4月24日初诊。内科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黄疸指数15,麝浊5,麝絮+,CPT 112。全身突然发黄3日,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右肋下刺痛,肝在肋下2横指,质软,压痛,腹胀,吐泻交作,溲若浓茶,泻下物秽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侧重芳化。
茵陈45g,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g,生半夏、茯苓各15g,六一散21g(包煎),苍术12g,白豆蔻6g(捣后),鲜生姜10片,姜汁1盅兑入,3剂。
二诊:4月27日。首方服1剂后吐泻即止,纳食如常,小便转为淡黄,高年行动不便,带药5剂。
茵陈45g,栀子、柴胡、桃仁、红花各10g,藿香、佩兰各10g,赤芍15g,茯苓30g,六一散21g(包煎),炒麦芽60g,猪苓、泽泻各15g,生姜7片。
5月5日来门诊复查,黄疸退净,症状消失,肝功阴转而愈。1987年10月追访,已79岁,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食纳较病前尤好。(《李可经验专辑》166)
【编按】
中医学无“肝炎”病名。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一诊证属高年嗜酒,胆胃湿浊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侧重芳化,以茵陈蒿汤合栀子厚补汤加减。2.4.6 栀子干姜汤
【组成】
栀子(擘)14个,干姜2两。
【用法】
上2味,以水3升半,煮取1升半,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条)。
【彭解】
大下伤中,中寒则相火不降身热不去,胃热上逆而心微烦。干姜温中以降相火而退身热,栀子清胃热而止微烦也(130页)。
【主治】
恶寒已罢,身热微烦,腹痛肠鸣下利者。
2.4.7 栀子柏皮汤
【组成】
肥栀子(擘)15个,甘草(炙)1两,黄柏2两。
【用法】
上3味,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方证】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条)。
【彭解】
脾湿夹热则发黄。栀子、柏皮清热以行湿,炙草补中以培土也(133页)。
【主治】
1.身热、发黄,心烦,短气,小便不利,脉数者。
2.身热心烦,吐衄,目赤痛者。
2.4.8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6两,栀子(擘)14枚,大黄(去皮)2两。
【用法】
上3味,以水1斗2升,先煮茵陈,减6升,内2味煮取3升,去滓,分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汗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方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条)。
【彭解】
黄病而至腹满,小便不利,乃湿热结聚之实证。大黄下结聚,栀子、茵陈清湿热也。太阴阴湿,小便不利,不可下之。惟湿热结聚之小便不利,非下去湿热之结聚,小便不能利也(133页)。
【主治】
身热,但头汗出,别处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大便难,腹微满,头昏目眩,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李案】
乙肝 李某,男,37岁。2007年8月3日。乙肝10年,转氨酶常在100以上。面色黧黑,食纳不香。舌紫暗光剥,中气肾气大虚,助后天以得先天。
生黄芪250g,茵陈90g,大黄(酒浸15分钟)5g,鸡矢藤60g,白术、干姜各90g,桃仁30g,制附片100g,油桂(后5分)15g,“高丽参15g,二杠1.5g”冲服,砂仁(姜汁炒)30g,红花30g,五灵脂30g,车前子(包)10g,茯苓、泽泻各45g,炙甘草6g,生姜120g。
加水3500ml,文火煮取300ml,分3次服,每旬7剂,服至立秋。
二诊:减茵陈、大黄、桃仁、红花,附子逐日加10g,无上限。30剂。5月12日开始服,连续服2个月,复查转氨酶还是121。(《李可医案处方集》28页)
【编按】
乙肝10年,转氨酶高,邪毒炽盛,以茵陈蒿汤变方(茵陈、大黄、鸡矢藤);食纳不香,理中汤加参、灵、砂仁健胃醒脾;舌紫暗,桃仁、红花活血通络;面色黧黑,舌光剥,中气、肾气大虚,生黄芪补大气,附子、鹿茸助肾气;湿邪为患,五苓散变方(白术、油桂、车前子、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