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术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股骨干骨折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1.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

股骨干骨折(femoral fractures)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为3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 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

股骨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远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腘动、静脉。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2.8∶1。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约为总数的1/2。

(一)病因与分类

本病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前者多引起横形或粉碎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

本病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的骨折(图2-33)。

图2-33 股骨干骨折的分类

A型:上1/3骨折;B型:中1/3骨折;C型:下1/3骨折

1.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

2.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3.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二)临床表现

一般有受伤史,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开放伤及出血。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三)诊断

1.有明确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患肢疼痛、肿胀、畸形,股骨有异常活动。

(2)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3.辅助检查:X线片可以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可以分为上、中、下1/3骨折。

(四)治疗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ml。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1.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常用牵引方法有以下3种。

(1)悬吊牵引法(图2-34):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1~2kg,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摄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cm,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Russell牵引法)(图2-35):适用于5—12岁儿童。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2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斯夹板及Pearson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图2-34 股骨干骨折悬吊牵引法

图2-35 股骨干骨折动滑车皮肤牵引法

(3)平衡牵引法(图2-36):用于青少年及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斯夹架上,做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40°~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h要进行床边X线摄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X线摄片及测量情况,及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夹板。要防止牵引不够或牵引过度。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感染,以及肢体保温,并教会病人锻炼躯体,上肢、患肢关节和肌肉的方法。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一般牵引4~6周,经X线摄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2.手术方法

(1)适应证: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证有所放宽。具体的手术适应证有:①牵引失败。②软组织嵌入:骨折端不接触,或不能维持对位,检查时无骨擦音。③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④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图2-36 股骨干骨折平衡牵引法

(2)手术方法(图2-37、图2-38)

①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10年来已被X线电视机(XTV)控制下,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图2-37 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

②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活动。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要严重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要力求手术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图2-38 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

3.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 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4.火器伤骨折的治疗 应争取尽快做好初期外科手术,按火器伤处理原则进行,将送到后方医院进行。

5.疗效评价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

(2)好转: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复位良好、手术伤口愈合。

(3)未愈:骨折对位、对线不理想,或畸形愈合、肢体功能明显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