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情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美国一项研究纳入168435例既往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受试者,评估抗抑郁药物与糖尿病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64679人的1年随访期间,共有6641例受试者新发2型糖尿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发病风险比为1.10)与其他抗抑郁药物(主要为三环类药物,发病风险比为1.26)均与糖尿病发病风险轻度增加相关。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伴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较高,为28.6%~47.3%。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相同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抑郁症的主要生化改变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缺失,而糖尿病也有类似的改变,说明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共病基础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抑郁障碍的原因。除生物学因素外,个人人格、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系统等社会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糖尿病本身也可以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糖尿病伴抑郁障碍又会影响血糖的有效控制,加速糖尿病的进程,导致慢性并发症的增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心理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可分为:①三环类,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③非典型抗抑郁药,包括5-羟色胺拮抗药/再摄取抑制药,如曲唑酮、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如文拉法辛,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还有其他药物,如黛力新等。
抗抑郁药因其药理作用机制不同,对血糖的影响不尽相同。临床前研究证实,肾上腺能抗抑郁药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促进其他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向调节作用。主要具有5-羟色胺能机制的抗抑郁药似乎具有相反的作用(如利于调节血糖、胰岛素稳态和进食行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能高特异性地抑制脑内突触前神经末梢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正常海马神经元再生,减轻抑郁症状。另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还能降低血糖、减少糖类的摄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对食欲影响很小,是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不良反应相对最小的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